周末,北京气温骤降,迎来了入春后的最强倒春寒。困坐家中,不禁想起了茶乡的倒春寒。这一时节,正是明前茶集中采摘的最佳时机,不期而至的倒春寒,往往会造成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降低。
对于靠天吃饭的茶乡而言,倒春寒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同的只是强度、频率和损失的大小。多数情况下,倒春寒只是造成少许损失,但也有个别情况,会导致产量急剧降低,对茶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倒春寒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是,倒春寒导致的损失却是应该而且可以控制的。
按照传统的方法,应对倒春寒的法宝,不外乎是加盖“棉被”,乃至生火取暖。然而,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有能力开发更多的法宝,改变茶农看气候颜面吃饭的命运,将倒春寒造成的损失降低到可控的范围内,可以是科技措施,也可以是社会经济措施。
科技措施,可以通过茶园管理、抗寒品种培育来实现,正如无锡开发的新品种一样。然而,仅仅有科技措施还是不够的,社会经济措施也不容小觑。如果抗寒品种遭遇大旱等其它极端天气怎么办?社会经济措施齐备了,就不仅可以减小倒春寒对茶农的影响,还可以降低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
对刚刚走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茶产业,发展社会经济措施,抵抗自然灾害对茶农和茶产业的影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行动。这些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保险行业开展茶叶自然灾害险,茶乡茶业税收中提取出固定比率的茶叶基金,收茶企业和茶农之间提早签署的自然灾害保障协议等等。
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茶农未雨绸缪,在丰盈年间拿出部分积蓄,为日后做好准备,以便“卯吃丁粮”。要落实下去,目前最需要的,是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宣传和企业诱导,让多数茶农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群策群力,才能实现“人定胜天”,避免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对茶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