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顶山下的“槐溪山庄” 茶家乐客流不断,老板张兵正忙得不可开交。据他介绍,几年前这里是一家农家乐小饭馆,自去年“5·12”地震后,在名山县旅游局的引导下,换上了茶家乐的牌子,
步入“槐溪山庄”茶家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大大的“茶”字。张兵坦言,“喝茶不仅要喝出味道,还要注重环境,这样才能喝出感觉,我们以前只提供玻璃杯茶,现在增加了盖碗茶”。喝盖碗茶就很讲究氛围,譬如川西典型的茶馆格局:竹林、竹椅、石坝子等。他把手指向院子里说:“竹椅、石坝子都有了,就差竹林了,不过我们这里有大片的茶园可以替代,茶的氛围更浓。”这样,虽然“槐溪山庄”看上去规模不小,“其实也没有花多少钱。‘5·12’地震后,很多农家小院和乡村小学拆了重建,我买了的是旧房料,重新组装的,着重营造出庭院深深、茶韵飘香的氛围。”
有了硬件作基础,还得在软件上下功夫,张兵聘请来茶膳师傅,在主要的菜品里融入茶元素,茶叶煎蛋已是小儿科,传统的东坡肘子在这里也做成了“茶香肘子”,让客人唇齿留香,流连忘返。
“槐溪山庄”挂了个牌子,上面有三颗星。名山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颗星,表示这家茶家乐,是三星级的。”据一位前来订餐的王先生介绍,茶家乐可以吃饭、休闲、娱乐,还可以品茶、买茶、看茶艺表演,从中感受浓浓的茶文化,比一般的农家乐更具实用性、趣味性。他是成都一学校的校长,三八节组织女同志到蒙顶山游玩,女同志在山上游览,他在山下安排伙食。
茶家乐以茶文化为主题,茶叶和茶点都是用今年新出来的茶叶做的,别开生面的农家茶文化氛围和独具特色的餐饮、茶事活动,吸引了大量来自雅安、成都、重庆等地的顾客。张兵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最近一周我家茶家乐每天人流量在200-300人之间,有时日营业额高达万元,比以往翻了一番。”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茶家乐最先诞生于雅安市名山县。随着雅安蒙顶山茶品牌的逐渐打响,以及农家乐的兴起,茶家乐如今正日渐增多。对此,名山县旅游局因势利导,对茶家乐给出定义:销售蒙顶山名茶系列(包括甘露、石花、毛峰、黄芽等);拥有固体和液体茶饮料(速溶茶、茶可乐、多味茶罐装茶饮料、茶酒等)、茶叶食品(茶糖、茶叶饼干等);有茶膳系列(8到10个茶菜品);有观光茶园;有现场采茶、制茶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
位于名山县城边上的“葡萄苑”,也是一家茶家乐,“进门的前厅以前是一个绿化景观点,现已改建为一个面积近1亩的茶园,并且沿河兴建一条茶文化长廊。据这家老板胡宗权讲解,茶家乐与农家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农家乐是以较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和特色菜品吸引顾客就餐和休闲。而茶家乐则是将茶文化因素注入其中,顾客不但可以休闲、娱乐、就餐,而且能时时处处感悟茶文化,游客可以动手采茶和制茶,还可以观看茶技表演等等。茶家乐的参与性、体验性更强,不仅上档次,还更具特色,这对宣传茶文化,吸引顾客上门都很有效。未此,胡宗权不仅请老师给员工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还准备成立一支茶技表演队,专门为客人表演蒙顶山的独特茶技。
去年12月19日,名山县为首批获得星级的12家“茶家乐”授牌。原名山县旅游局负责人马昭云表示,“名山县拥有近27万亩茶园,达到人均1亩。名山是茶文化之乡,农家乐转变为茶家乐,有着丰厚的基础,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变化,而是走向产业化的开始。茶家乐能把茶旅游、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茶叶销售,提高茶叶品牌价值,使农民快速的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它将促进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名山县把该项工作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凡是达到二三星标准的茶家乐,由县政府给予2000元/家的支持;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给予5000元/家支持。三星级的“槐溪山庄”,自然得到了5000元的奖励。
目前,很多农家乐开始着手转型为茶家乐,部分准备新建的农家乐直接改建为茶家乐。作为“5·12”特大地震后首批开放的蒙顶山旅游景区,不但接待了大量游客,带动了蒙顶山茶叶的畅销,更促进了茶家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