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其中涉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调高粮食收购价等措施。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到103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一倍。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00亿元。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0亿元。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继续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其中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幅度在16%左右。
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振兴农业经济带来了信心。然而“惠农政策”是否能够实现惠及农民的初衷?在此次“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全国人大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委员、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明义提出,农业补贴项目繁多,哪些补,补多少,农民根本闹不清楚, 不但增加运行成本,还容易“跑冒滴漏”,建议在进一步增加农民补贴的同时,合并各种惠农补贴项目……
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也对此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每次发放补贴都要建立一套账目,耗费很多物力人力,操作起来极其不便,不如简单些,每人就200元,既简单易行,也便于监督管理。
在各种惠农补贴的政策中,粮食价格与直补更成为焦点话题。
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罗运芳也阐述了自己对实行最低粮食收购价的分析,实现粮食最低收购价,尽管对平息粮食价格的波动,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发挥了作用,但是也存在负面的效应,例如不能真正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流失部分对农民的补贴资金。罗运芳分析,按2006年底最低收购价购粮986亿斤计算,仅此一项就要支付给收储企业64亿元,大量资金补贴给了流通环节,不仅不利于提高补贴效率,而且也没有使农民获得最直接的利益。为此,罗运芳建议,对粮食采用“目标价格”,变“暗补”为“明补”,采用目标价格,可按照上一年粮食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成本利润,制定当年粮食收购目标价格,使其能够弥补生产成本的支出,并保持合理的利润率,从而改对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并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构建粮食价格保护的新机制。
对于粮食直补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仁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明照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国家粮食直补的操作流程是,按照土地的承包所有权来享受直补政策,但是按照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对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土地流转的趋势越来越强,土地流转后的一些实际种粮者并未得到真正的补贴,没有达到“谁种植谁受益”的目的,应该把种粮直补发放给真正种粮者。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释,把粮食直补按土地权属发放,而不发放给种粮农民,是因为在土地流转背景下,真正种粮的农民时常会发生改变,补贴时难以确定对象,而承包地的人是不变的,处理起来相对容易。陈锡文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农民之间可以协商处理,“农民处理这些问题比我们更清楚”。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的将补贴政策按照卖给国家粮食量的多少来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而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重庆市綦江县委书记王越提出更为大胆的建议,粮食直补资金可以村社为单位集中使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确保种粮农户对国家粮食直补资金拥有最终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农民群众自己的理财小组,以民主自我管理方式,将粮食直补资金打捆集中使用,主要用于改善本村或本组农业基础服务设施、优良新品种的集中使用推广、新的耕作技术的普及、病虫害群防群治等能让种粮农民群众永久受益等公益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金对推动农业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发挥直补资金的规模效益。
“惠农政策”究竟该从何处发力?对于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粮食直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国家也一直在研究和考虑完善这项政策。
相关惠农补贴概念
粮食直补:即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就是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原则上按粮食种植面积把粮食补贴直接落实到种粮农户手中,实现对种粮农民利益的直接保护,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国家粮食安全。补贴资金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
农资综合补贴:指国家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的增支影响,对种粮农民给予适当补贴,以有效保护农民种粮受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良种补贴:指国家对农民选用良种进行的资金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农机具购置补贴: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目的是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