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一年的“两会”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研讨、紧密配合的“两会”报道也已结束。如果把我们报道比作商品,那么经过记者编辑的生产加工、美编的包装、审校的把关,推出的“两会商品”,您是否满意,是否有阅读的欲望?
虽然对每一年“两会”我们都会倾力策划和报道,但今年的两会报道让我们尤其难忘!
就像我们的记者所说:“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在今年特殊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处于十一五的攻坚时期下,作为媒体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我们份内的那些有关“三农”的事,我们更关注我国政府的声音和姿态,更关注国家经济任重而道远的一系列发展决策。
正所谓,国强则民强,今年我们带着感动、感谢和感恩的心情走过“两会”。感动于代表委员们的忧患意识和昂扬斗志,感谢代表委员们汇民生、表民意,感恩于代表委员们群策群力,为国是献出良策。
今年,我们将铭记这个“两会”!
>>记者手记
振兴中华 匹夫有责
本报记者 师容
今年的“两会”不同以往,众多的中外媒体都在关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将会以怎样的姿态挺立,他们把目光聚焦中国经济,聚焦中国政府,同样也聚焦中国人民。
十多天的“两会”采访,辛苦自不必说,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奔波的劳累、苦等的煎熬,无不考验着每一位新闻记者的身心素质。然而,在每一次采访之后,却是由衷的振奋,因为我们在众多代表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团结奋斗的昂扬斗志。
两小时5分钟内29次的热烈掌声,透露出来的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充分肯定。无论是政协委员还是人大代表,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行政权利部门,讲得最多的是“信心”和“振奋”两个词。
信心来自理性的判断,振奋来自冷静的乐观。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增长、扩内需、求稳定”与“民生”问题至关重要,各个代表团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无不对政府重点关注“民生”的举措表示了高度的赞同。
国家给了人民信心,她也同样需要人民的力量。
在各代表团的会议上,很多代表团提出,应对这场经济大挑战,不仅仅需要来自政府拉动经济的有力举措,更需要来自基层的全力配合。在信心和振奋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停留在意识上的信心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国家拿出4万亿元投资用于拉动内需,我们要看重这4万亿,然而又不能仅仅依赖这4万亿。政府的投资主要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卫生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程,更多的社会建设还需要地方投资、社会的广泛支持,需要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力量,而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这这个责任。
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与每一位公民密切相关。一位农民代表说得好:“30年改革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场经济困难面前,我们不仅仅是代表人民提出建议,更要带头多干实事。”
而今,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一次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场“扩内需、保增长”全民振兴的经济保卫战,任重而道远。在面对这场经济大考验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全民“勿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
“‘两会’,我明年还要来!”
本报记者 王琥
“两会”于昨天和今天落下帷幕,尽管参与“两会”的“主角们”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全程跟踪报道“两会”议程的新闻记者们,从亲历见证者的角度说,完全可以认为“两会”也是“我们的”。“两会”赋予了我们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诠释代表委员的光荣权利,创造了我们与代表委员一起互动的难得机遇,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鲜活、深度的报道素材和挖掘不尽的思想智力源泉。作为参与政协会议报道的记者,这9天是忙碌的,但更是充实的,结束之时,不觉间有了依依惜别的情绪。
作为第一次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回顾“两会”的采访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好的“两会”记者必须要做到“眼睛亮、耳朵尖、手脚快”。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前的两个小时,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小广场上等待委员的记者们早已是人头攒动、“枪炮林立”(各种口径不同的相机)。每当有委员乘坐的大巴在广场停靠后,记者们便像潮水一样蜂拥而至,马上开始波浪式的采访。在数千人拥挤的空间,要迅速找到自己的采访对象,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眼睛亮”;有很多委员事先并不认识,但他的提案或许正是自己关注的,在他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要“耳朵尖”;一旦听到你所捕捉的关键词出现时,就迅速地记录,这对“手脚快”提出了高要求。
3月2日晚上,是政协委员报到的高峰期,很多记者都在委员入住的酒店等待,想获得最早的报道新闻。在政协委员驻地之一的铁道大厦,某经济类报社的一个女记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拿着一叠委员们的资料,内容包括委员的照片、个人简历及以前的提案情况等。她已经做足了采访前的功课,所以当每个委员出现时,都能轻松地进行交流采访。
现在回想自己的采访全过程,不足的地方很多,需要总结的东西也很多。“两会”在今天闭幕,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两会”,我明年还要来!
我感动的……
本报记者 蔡靓
“两会”结束了,关于这次“两会”报道工作的记忆也像电影中的画面一样,一帧帧地在我脑子里回放,从报社的第一次选题会,到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大会开幕;从采访第一个委员,到写第一篇稿子;从第一次到新闻中心,到政协大会闭幕……有苦有乐,但更多的是感动。
“两会”开幕前后,我听到代表和委员们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民工就业。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共有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他们的就业问题牵动着“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心。他们对农民工的关心化为一个个支持农民工返乡的议案、提案。
当在提案组看到那么多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提案时,我感动了。
致公党中央《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被列为今年政协一号提案。他们在提案中提出,要确立以城乡统筹就业为核心的长期产业发展政策;同时,确立以就地就业为重点的短期扶持政策,有效缓解农民工返乡务工压力。
当我在政协会议现场问起委员们今年“两会”最关注的问题时,大多数委员都说到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歌唱家关牧村说,她今年主要关注农民工就业和建立慈善直通车问题,就此她已提交了提案。
来自珠海的全国政协委员程萍告诉记者:“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这或许能给农业产业化带来新的机遇。但是由于这些年轻人中大部分是年少时就外出打工,他们对农业知识并不了解,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说,现在有超过2000万农民工未就业,帮助农民工返乡就业是当务之急。这部分农民工手头有一定积蓄,也有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政府可以引导他们走规模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建立多种产业的合作社。
绝大多数代表和委员并不是农民,但是他们对农民的关注却一点也不少。三月初的北京乍暖还寒,代表和委员们的话始终温暖着我的心。真心希望他们的议案、提案能发挥作用,温暖金融寒冬中的返乡务工人员。
“战斗”的十三天
本报记者 郭未名
今年“两会”期间,我负责人大会议的采访报道。虽说人大会议开幕在3月5日,但实际上从3月1日领取参会记者证那天,就已经进入“战争状态”。领到记者证的当天,我与同事便赶到刚刚启用的“两会”新闻中心和北京西客站了解情况。巧的是,我和同事在新闻中心上网查询资料的身影被央视记者的摄像头捕捉到,还被编入了《新闻联播》的电视画面,第二天很多人打来电话向我报告消息,这真是还未上阵就已“现眼”。
广场上的“战斗”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在开幕那天我才真正感受到这次大会的隆重、庄严和媒体“疯狂”的围追堵截。
最常见的场面是,只要看到一群记者围着一个代表,马上就会有更多的记者跑过去,把录音笔伸进人堆,先录下来再说。我也如法炮制,冲进人群,挤进人缝,目的是在录音的同时看清楚代表的胸牌。
中午时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结束之后,我在拥挤的人群中拦截着代表,请他们谈谈听报告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建议和议案。记不清拦住了多少个代表,记不清被拒绝多少次,只记得在看到代表们乘坐的“大巴”车开出广场的时候,强劲的冷风,我口干舌燥,腰很酸,背很疼,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歇歇。
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
“两会”采访报道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以及与代表联系采访。大会开幕之后,代表们每天不是在大会堂参加全体会议,就是在驻地参加团组会议,空闲时间十分有限。我们这次又不被允许占用代表们的休息时间,经常有宾馆服务人员在楼道内询问是否有预约,有礼貌地“驱赶”记者。留给我们的采访空间只有开放团组会议期间以及会后代表返回房间或者去餐厅吃饭的路上。
每天起大早,奔波在各个驻地之间,找到联络员,直接向他询问代表的房间号或者联系方式。碰到态度好的联络员,感觉是喜从天降,碰到态度不好的,只能空手而归。还记得甘肃代表团的联络员真是太热情了,一下子把代表团所有成员的身份、联系方式、房间号都给了我们,然而这种情况是凤毛麟角。
即便是找到了合适的采访对象,也要等待时机。每天早早赶到代表团驻地,在大堂或者会场门口等待,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不敢去吃饭,怕提前散会错过时间;不敢去其他地方采访,因为走出去了,就不知道几点钟能回来。经常是赶在代表进入会场前十几分钟或者散会后进餐前那半小时,飞快跟上去完成采访。我终于体会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含义。
十几天就这样在奔波中度过,3月13日上午,人大会议就要闭幕了。我私下里想,终于要解放了,可以睡个好觉,不再熬夜写稿子喽。
>>编辑感言
计慧:“两会”凝聚中国信心
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因为新一年的到来而有所收敛,2009年更多的国家和行业被这场危机所笼罩,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自然没能幸免,中国该怎么办?中国的经济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全中国的目光聚焦于2009年全国“两会”,期望从这里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我有幸担当了今年“两会”的编辑工作。“两会”召开前,我与很多受访的民众一样,为我们的国家经济是否能平稳度过这场危机捏了一把汗,因为我们的国家刚刚迈开经济高速发展的步子,这样的局面凝聚着全国各行各业的心血,来之不易。
3月5日上午,我们在后方的编辑,通过网络收看了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接下来几天的会议进程中,前方的记者不断给我们发回各种稿件,大到国家决策和经济走向,小到代表、委员专访。作为后方编辑,尽管我们不在现场,但我们透过前方记者的文字和图片,依然可以真切感受到从上到下、各行各业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共助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心和决心。
因为“两会”,我们充满感动,因为“两会”传达的信心,我们蕴涵激情。伴随着“两会”,中国经济向中国老百姓传递出积极的信息,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
吉宝飞:读者认可是最大的心愿
今年的“两会”,我们的报道增加了“热点”专题。作为一名报道农业、关注“三农”的编辑,会议召开前,我们必须策划出几个在今年“两会”上可能成为热点的选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保增长”和“促就业”成为今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国家所采取的宏观措施和出台的政策都将由此而来。依据时事,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解决农民工就业、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发展农业生产等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报道的重点。农村流通、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农村物流等热点话题便应运而生。
选题的确定是慎重的,因为要确保选题不能因为小而没分量,也要避免选题大而空。我们不断地开会、讨论,不断地完善,不到见报的最后一刻都不能停止思考。
主任说:“这四个热点要做出四种不同风格来。”不同风格体现在选题内容的设计和版面的编排上,这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挑战自己的机会。前线记者的紧密配合,让选题充实而有力;美编的精心美化,彰显版面风格;最终审校逐字逐句的严格把关和审核,给版面品质提供了保障。
过程可以千姿百态,结果却唯有一个,代言行业、得到读者的认可是最大的心愿。
曲丽赢:“三农”话题总关情
每年“两会”,我都变得莫名的兴奋,心随着大会的日程激烈跳动,感情随着一件件提案、议案不断地升华,作为媒体人的自豪感总是与日俱增。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不同于活跃在前方、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记者,我负责在后方作编辑。在“两会”召开的同时,我们从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了解“两会”的内容。而透过这些,我们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前方记者采访回来的稿件,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两会”。我丝毫没有感觉自己离代表、委员有多远,相反,他们如同就在我身边,甚至与我面对面。
作为涉农领域媒体的一名编辑,每一次看到代表、委员关心“三农”问题,犹如温暖的弦,牵动我敏感的神经。“两会”召开议国是,“三农”话题总关情。我们热切地收集着一切有关“三农”的声音,并把它们经过精心地加工再传达给我们的读者。这一切,源于对职业的一份热爱,更遵从内心对“三农”问题的关切,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媒体的一份责任。
正因此,今年,我们的报道有了更大的进步。记者与编辑的紧密配合凸显了报道的厚重。会前精心策划的一个个选题,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细微的调整,都得以实现。今年的“两会”结束了,而我们心中有关“三农”的“两会”永远不会落幕!
陆璐:紧张、收获的两周
这是紧张而又收获颇多的两周,作为编辑,虽然不能像前方记者一样亲临“两会”,但依旧感到了身上的担子非常之重。为了把“两会”报道做得生动、及时又符合行业报的特点,“两会”前夕,所有编辑和记者就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及分工。
出报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那样与原先计划不同的状况,这就需要编辑和记者及时沟通与协调,而这一点恰恰是在“两会”报道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几乎每一天,所有的编辑都会与前方记者通话,告诉他们需要什么类型的采访稿及采访的重点,而记者们也会针对采访的具体情况及时告知编辑,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编辑,我常常觉得前方记者非常辛苦,他们被施予了这样那样的“命令”,要在一定时间内采访到最多的人物,得到最新的资讯,并且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与我们的行业悉悉相关。
作为编辑,在这次“两会”报道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内容,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参阅了无数报纸,学习他们的精彩之处。这是一个取经的过程,从模仿到加入自己的想法,脑子每时每刻都在转动,都在思考。
>>报社同仁说:
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两会”,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盼,集中着整个社会的焦虑,吸引着全球的关注。我们肩负行业的重托,架起读者的桥梁。
——中华合作时报社总编辑杨建平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上,我们的《中华合作时报》打了一个漂亮的新闻报道大胜仗。全报上下同德、同心、同力,用自己的心血铸成一篇篇锦绣文章,一个个精致版面,一张张鼓舞人心又好读耐看的报纸,随着三月的浩荡春风送给万千读者。
——中华合作时报社顾问、《瞭望周刊》原总编辑陈大斌
今年“两会”报道感触最深的是上会记者的勤奋和责任编辑的认真,才有了比往年更多的精彩。
——总编室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赵世恩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终于落下帷幕,在这四期的报纸设计中,今年我再次有幸地用手中的画笔和鼠标,为他们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版式素描。
——美编曲晨
“两会”期间,我工作格外仔细,每次传完版后,给自己增加了一项工作:与印刷厂的工作人员再进行一次核样。这样做是确保报纸不会出现大的差错,而且还能改正一些小的毛病。
——总编室沃钟宝
>>委员、同行说:
蔡记者您好,谢谢您准确表达了我的意思,真切地为“三农”呼吁。
——全国政协委员王玉佩
关注农业,贴近农村,心系农民。《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两会”报道唱响了合作经济领域的主旋律。
——《新京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丁蕊
我觉得《中华合作时报》办得挺好的,还专门给其他委员看了,我也要订份咱们的报纸。
——全国政协委员吴春梅
“三农”领域,笔耕不辍,华夏誉美名。合作事业,淡薄奉献,“两会”系深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思远
(本报记者 王琥 蔡靓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