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商业化与支农服务之间确实存在矛盾,现在有些地区农信社是持续亏损的,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为了继续为农民服务,我们不能撤掉这些网点。而地震更是给四川灾区农信社带来了巨大损失。”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王华对记者说。他在“两会”提出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特殊扶持政策的建议、以及弥补四川灾区农信社受灾损失的建议。
少数民族地区农信社需扶持
王华举例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三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既是民族宗教问题敏感地区,又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受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三州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内地其他地方。”
目前三州农村信用社网点有532个,占三州金融网点总数的69%,绝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山区,经营效益十分低下。但为了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信社不计成本、不计亏损地设置网点。
“截至2008年末,在专项央行票据已经置换4.1亿元历史包袱后,仍有高达23.6亿元的历史包袱,风险拨备缺口高达10.6亿元,职工养老保险账户赤字达5600万元,业务运行仍然十分艰难。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农信社对农牧民的金融服务。因此,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农信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王华说。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信社改革发展问题,王华提出了建议:“一是可实施区域金融重组。建议借鉴西藏模式,将当地农信社与当地农业银行合并,现有网点作为其基层机构。二是建议国家给予特殊扶持,如央行增发专项票据、发放无息支农再贷款等措施,从根本上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信社的支农服务功能和自身‘造血’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在网点、人员和小额信贷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达到能生存、能发展。”
灾区农信社需“补血”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特大灾难,也给四川灾区农信社造成了重大损失。在此次地震灾害中,灾区农信社是受震灾破坏最重、人员伤亡最多、资产损失最大的金融机构,其中员工遇难64人、重伤108人,不良贷款增加115.6亿元,预计损失75.4亿元,财产损失44.3亿元。
由于受地震灾害的影响,四川灾区农信社包袱更加沉重,王华告诉记者:“问题很严重,资产损失自身难以弥补,呆账无法核销,经营难以为继。特别是部分灾情极重灾区县级联社资不抵债巨额增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隐藏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
他表示,在扶持金融业发展中,中央财政为国有商业银行注入了资本,但四川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力为灾区农信社弥补损失。而灾区的农信社一旦破产关闭,极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将危及社会稳定。
因此,王华建议央行发行赈灾专项票据,全部置换四川灾区农信社因灾形成的119.7亿元资产损失,或者由国家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核销,以帮助其走出经营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