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蚕茧大王”卢克松的诗书生活

□本报记者 蔡靓

  卢克松带领的桑农是他最大的牵挂。 卢殿洛 摄

  “莫道养蚕苦,终日忙不休;我说养蚕乐,此生更何求?”这首诗的作者是全国人大代表、“蚕茧大王”、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

  写诗曾经是卢克松的一大爱好,他最早的作品其实是三十多年前的一首打油诗:“桑树如同小银行,月月有收入,家有三亩桑,三年砌楼房。”

  那时他刚当上公社技术员,钻研养蚕技术的劲头很足。他感觉到栽桑养蚕如果大面积推广的话,肯定能致富一个地方。每年冬天,公社开三级干部会,卢克松就和几个技术员到村组干部中游说。为了易于让群众接受,他就编出许多上面那样的打油诗,在农民中广泛地宣传种桑养蚕的好处。

  在看书学习之余,他渐渐喜欢上了写诗,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不过后来工作实在太忙了,也就没时间写诗了,”卢克松说。语气中流露出一丝惋惜。

  现在,周末不用加班的时候,泡一杯茶,拿本书读读,对他来说也是难得的惬意时刻。“平时爱看成功商人的传记,我最近在看一本名叫《史玉柱》的书,”卢克松告诉记者。从一穷二白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亿多元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数十亿元的资本家,史玉柱在商场的起起伏伏让卢克松深有感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些经商之道。”

  不过,像这样能够闲下心来品茗赏书的时间毕竟难得,更多时候,卢克松还是需要研究桑蚕、丝绸业务方面的书。多年来,他先后探索、引进和推广了30多项蚕桑新品种、新技术,许多科研成果堪称提高蚕茧品质的一场革命,有的还被编入了大学蚕学专业教材,很多论文也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这些都是工作需要,”卢克松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们却从中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敬业。有人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企业下覆盖着的20万农民的收入问题却是一份巨大的责任,这让他的生活都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