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养蚕苦,终日忙不休;我说养蚕乐,此生更何求?”这首诗的作者是全国人大代表、“蚕茧大王”、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
写诗曾经是卢克松的一大爱好,他最早的作品其实是三十多年前的一首打油诗:“桑树如同小银行,月月有收入,家有三亩桑,三年砌楼房。”
那时他刚当上公社技术员,钻研养蚕技术的劲头很足。他感觉到栽桑养蚕如果大面积推广的话,肯定能致富一个地方。每年冬天,公社开三级干部会,卢克松就和几个技术员到村组干部中游说。为了易于让群众接受,他就编出许多上面那样的打油诗,在农民中广泛地宣传种桑养蚕的好处。
在看书学习之余,他渐渐喜欢上了写诗,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不过后来工作实在太忙了,也就没时间写诗了,”卢克松说。语气中流露出一丝惋惜。
现在,周末不用加班的时候,泡一杯茶,拿本书读读,对他来说也是难得的惬意时刻。“平时爱看成功商人的传记,我最近在看一本名叫《史玉柱》的书,”卢克松告诉记者。从一穷二白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亿多元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数十亿元的资本家,史玉柱在商场的起起伏伏让卢克松深有感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些经商之道。”
不过,像这样能够闲下心来品茗赏书的时间毕竟难得,更多时候,卢克松还是需要研究桑蚕、丝绸业务方面的书。多年来,他先后探索、引进和推广了30多项蚕桑新品种、新技术,许多科研成果堪称提高蚕茧品质的一场革命,有的还被编入了大学蚕学专业教材,很多论文也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这些都是工作需要,”卢克松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们却从中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敬业。有人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企业下覆盖着的20万农民的收入问题却是一份巨大的责任,这让他的生活都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