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道路畅通才能致富农民
——访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
□本报记者 师 容 文/图


  2009年3月,毕红珍,这位来自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的“80后”农民代表,带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第二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有好几个问题都想提,但我想提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道路建设的问题!”毕红珍告诉记者,在做调研工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在很多地方他们都是走着进去的,有的地方甚至水、电、路都不通。毕红珍介绍说,在这些道路不畅通的农村,物资无法畅通运输,信息也无法传递。农民科技致富的意识不强,种地、养殖没有什么规划,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作物的品种选择更无从谈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出现“三不高”:产量不高、品质不高、售价不高,这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提不上去,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

  谈起农村道路建设,尤其是“断头路”的修建,毕红珍说,这是她最“上心”的事。

  毕红珍给记者看了一组数据,近年来,在国家扶持下,甘肃省平凉市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公路8477公里,占全市总里程的94%,但是由于平凉市属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和丘陵沟壑区,“一分塬、一分川、八分山”的地貌,拉沙石距离远,成本高,而国家公路补助资金在“三材”持续涨价的情况下,仍维持在三年前的80%左右。同时,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困难多,有的县(区)基本无力配套,导致形成了许多“断头路”,目前全市约有5000公里的“断头路”需要改建,路网面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仅为76.38公里,连通度较差,利用率低下,难以发挥投资使用效益。

  “希望国家在政策上能加快西部农村公路投资,尽快形成畅通路网,让畅通的道路成为农民的希望之路、小康之路。”毕红珍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