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和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的两大改革,以及取消化肥价格限制政策、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等政策相继出台。此时,正值春耕农资备耕之际,为积极应对这一新政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确保全市春耕农资供应,绵阳市供销合作社对绵阳市农资行业协会、三台、江油、游仙、梓潼、盐亭等部份农资经营龙头企业进行了调查。
社会各界反映不一
社会有关各界对“取消临时价格干预和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新政策的反映是:经销商欢迎,农民担心,媒体宣传未到位。取消限制政策后,经销商只需考虑经营风险,不担心政策风险,按照市场规律灵活经营;并可联合厂商,根据市场供需及价格变动趋势,联合储备,共担市场风险。农民因不了解国际国内化肥生产情况、价格变动趋势及市场导向,担心化肥价格飞涨、质量难以保证和需求紧张时不能确保供应。
调查中也发现,由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政策公布执行不到半个月,社会知晓率低,甚至有些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还未完全了解和理解此项政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化肥价格、流通放开后的影响及主要问题有:
一是针对货源紧张状况,将出现不同情况。在货源充足时,经营者相互杀价,争客户,农民得利,经营者无利,形成优胜劣汰,赢利与否取决于为农服务质量。在货源紧缺时,将导致价格猛涨,经营者有货就赚钱;可能农民由于价格高,将会减少投入,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还将给经营假冒伪劣者提供市场和机会,出现坑农害农事件。
二是化肥储备将受到很大影响。化肥是特殊商品,常年生产,季节需用,放开经营和价格,高进高出,低进低出,淡季不储备,旺季都去抢货源,不仅增加工厂的储备压力,还将造成价格大幅上涨,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农资流通网络建设不完善,行业资源难以整合。由于农资经营的全面放开,全市除供销合作社系统培植了12个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外,还有约3500多个农资经营户。这些个体经营者,普遍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都是短期行为,各自为阵,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完全由政府调控下的农资流通主渠道,更没有经营龙头来承担政府的公益职责。如果在市场供需紧张时,将会出现供应不及时、价格飞速上涨,甚至肥荒,农民无肥可买的现象。
四是目前地震及重灾区零售商主要精力和资金大都在灾后农房建设上,基本无化肥库存。
相关措施及建议
放开化肥价格和经营后,为保障化肥供应,保持市场稳定,以及进一步加强化肥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完善价格监测制度,增强化肥市场调控,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结合实际,特提出有关措施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市级化肥储备调控,扩大化肥淡季储备。绵阳市虽然已于2006年以绵府发(2006)7号文件建立了市级化肥农药储备制度,明确了13300吨(尿素3300吨、碳铵10000吨)的储备规模,但与全市农业化肥常年50余万吨的总需求和全国化肥淡储1600万吨、四川省化肥淡储30万吨的规模相比,其储备量和贴息资金太小,只能应对农业救灾需要,而无力调控供不应求和价格持续上涨的市场变化。因此,应按照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今冬明春化肥淡储量要达到春耕用肥的20%以上”的要求,增加市级化肥农药储备规模和贴息资金,常年的化肥淡储总量应达到约7万吨、贴息资金100-120万元,以保障抗灾救灾、调控市场等应急农资供应。
2、建立市级化肥价格调剂基金。为减少承储企业的储备风险,建议市政府根据国家《价格法》的相关规定,从2009年起建立“市级化肥价格调剂基金”(简称“调节基金”),以抵御储备期的价格风险,弥补存储企业因价格巨大波动造成的亏损。
3、争取承担国家、省级化肥储备,建立相应的存储网点。鉴于省内川化、省农资集团分别承担了国家和省级30万多吨的化肥淡季储备,按照国家《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对化肥淡储区域设立在主要粮棉生产大省的要求,结合绵阳市粮食主产区的实际,在完善做好市级化肥储备的基础上,建议绵阳市政府责成市发改、财政、商务等部门,协调省内承担国家、省级化肥储备单位在绵阳市布局存储网点,直接将化肥储进基层终端销售网络,实现一储到底。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还可以弥补绵阳市部分县市区未建立化肥储备的不足。
4、大力推行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目前无论是供销合作社系统推进的“新网工程”建设,还是商务部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基层的农资零售超市和农资农家店都是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整合行业资源,避免同业恶性竞争,支持厂商合作,鼓励和引导农资流通企业发展连锁配送经营,规范经营行为,继续开展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农资供应“两放心”(让农民使用放心化肥、放心农药)、“三到户”(商品供应到户、技术服务到户、质量承诺到户)和“三配套”(测土、配方、施肥配套)活动,不断提高农资经营服务水平,打击假冒伪劣,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让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5、创新农资综合直补办法。对当前的农资综合补贴,可以借鉴国家实行的“家电下乡”和农机购置补贴模式的发放方式,直接补给农民,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还可减少补贴的跑冒滴漏,也可进一步理顺流通体制。
6、在全市范围内开通农资商品运输绿色通道。希望各级政府应从关注民生、支持“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出发,把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参照国家支持鲜活农产品运输的政策,开通农资商品运输绿色通道,对农资商品的运输实行免收或减半收取过桥过路费,降低农资流通成本,减轻因化肥运输增大流通成本转嫁于农民的恶性循环。
7、建立有效的农资动态监测机制。化肥价格放开后,加强对化肥市场及价格情况监测和预警分析尤为重要。市价格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供销社系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资农家店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稳定的动态监测点,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以便应对异常的应急情况。
8、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政府应发挥工商、质监、农业等执法部门的作用,减少多头监管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农资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