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际钾肥供应商遭遇“冷处理”
在FMB会议上,国际钾肥进口商与供应商未正式会晤
本报记者 吴 江

  日前,国际国内化肥行业人士聚集北京王府半岛酒店FMB会议,就2008年化肥行业跌宕起伏的行情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作为一个盛大的化肥行业会议,特别是每年召开时间集中于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前期,使近几年的FMB会议始终是化肥行业关注的热点。然而,2009年的第六次FMB会议并没有成为钾肥谈判的预热场所,会议期间,双方没有就钾肥谈判进行任何正式会晤,也没有就进口价格与谈判时间举行实质性磋商。但是,部分进口商与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频繁接触,对此,本报积极者进行了跟踪采访。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国内肥料需求下降,对国际未来经济走势以及国内肥料市场的判断分歧,使谈判双方观点难以求同,焦点则是谈判启动时间和价格。据悉,国际钾肥供应商十分关注中国春耕启动时间和力度,对复合肥行情以及谈判启动的时间尤为关注。而中方则认为,春耕期间是库存消耗的最好时期,目前钾肥的高价格、国内需求的萎缩以及国内现有大量库存,决定了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启动的最佳时机尚未到来。此外,价格预期上的差异也使谈判双方难获认同,中方认为,目前国际钾肥的高价格与国内肥料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而国际钾肥供应商则“限产保价”意图坚决。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前一段加拿大发生钾矿罢工事件,生产商借机解雇部分员工,藉此昭示限产保价的决心。有供应商认为,“由每年1000万吨缩减到200万吨的进口量表明,中国已经不是钾肥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其间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另有外商借早先东南亚、巴西的小量成交价格影射中国。 

  “烟笼寒水月笼纱”,在需求的停顿与谈判的僵持中,中国钾肥行业的发展思路却渐趋清晰。目前国家在保持价格和政策“双稳”的同时,钾肥行业也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有数据显示,中国国产钾肥自给率已从1990年的2%增长到2008年的40%,预计2009年中国钾肥的自给率将达到50%。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中国钾肥自主能力的提高,将逐步改变钾肥长期受制于“人”的状况。从远期看,中国海外资源的开发、国产钾盐的利用,将逐渐改变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局面。“内进外退”更释放了一种信号——国际进口钾肥将逐渐成为中国钾肥市场的配角。

  自2002年以来,国际市场钾肥价格不断攀高,即使在其他化肥品种价格出现暴跌之时,中国进口钾肥价格依然居高不下。2008年,国际国内成本价格和需求均呈现双双走低,需求降低导致2008年中国钾肥进口数量仅为514万吨。特别是近半年来,中国边贸陆运钾肥进口价格也持续看涨,国际供应商不断拉高进口价格,680美元/吨的高价格导致边贸陆运钾肥进口持续停滞。发改委相关人士指出:“在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低迷之下,天平应该向买方倾斜。”当中国农民用颤抖的双手不舍地掏出5张百元大票换回4袋化肥和零星散钞时,其背后隐含的诉求不言而喻。“钾肥的高价格已经到了中国农民的承受极限,致使2008年中国市场钾肥需求量出现大幅下降就是例证。”“中国农民接受和承受力还很差,市场验证了高价钾肥根本卖不动。”

  但是,中国市场也不会无视钾肥自身的价值。针对前期印度抛出的200美元/吨还盘价格,中方人士认为,还盘价不能决定未来进口钾肥的签订价格。由于国际钾盐资源相对于氮肥资源比较集中,国际钾肥供应商坚持认为“钾盐价值应该大于氮肥资源”。有数据显示,目前国际磷肥价格为380美元/吨,氮肥在330美元/吨左右,钾肥至少不会低于氮肥价格。由于国际市场一直对国内有持续影射作用,目前国际钾肥价格没有明显松动和大幅度走低的趋势,更没有迹象表明后期国际市场钾肥价格会大跌。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的小量反弹,东南亚、巴西棕榈油价格上升以及海运价格回暖,可能带动肥料价格的略微上涨。反观国内市场,为了保持春耕期间化肥价格相对稳定,目前中农、中化实行“倒挂”销售,港口储存费以及运营的高成本使国内钾肥价格出现暴跌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FMB会议上,中国政府稳定政策、稳定肥价的“双定”方针受到国内外行业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边贸企业人士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赞同稳定价格的愿望。他们认为,国内钾肥价格取决于国外市场,国际肥料价格的稳定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平稳,他们“不希望国内钾肥市场出现价格动荡,价格平稳企业才好操作,才更有利于钾肥市场的健康发展”。

  虽然国内各肥料生产企业正在调整策略、变应对之策为积极之举,但是经济危机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由于国内复合肥行业的萎靡、钾肥需求持续走低,2009年对于化肥行业将是更加困难的一年。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预计,中国钾肥消费量将会继续下降,2009年中国钾肥进口量将不会高于2008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