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3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家店真的很方便

□本报记者 王凯山

  3月2日下午,四川省江油市雁门镇的敬吉轩老人坐在自家大门前的木椅子上,盯着路边来往的车辆,说起曾经的购买农资的经历,滔滔不绝。

  敬老汉今年已经63岁了。25年前,他家还住在离镇上三里地的半山腰处。当时全家5口人有两亩稻田,三亩旱田。每年逢农业生产时,他都要从外面往回背化肥,来回一趟就要两个多小时。他记得当时100斤一袋的磷肥、碳铵,80斤一袋的尿素,扛起来就走。每年大春生产时都要往返五六趟,而小春生产尽管用肥量少也要跑两三趟。到了1987年前后,供销社开办的小店开始销售化肥,从此他就不用肩扛手提。对方会及时将所需的肥料送到他家的田间地头了。最近几年,个人开的农资店也越来越多了,将供销社农资送货上门的传统依然保持着。各家各户都会备着村子周边农资店的电话,打个电话对方就能送货上门。

  现在他已经把家搬到了镇里,但是家人还在山上种着几亩地。他希望农资店销售的化肥价格能够稳定下来,同时质量也能有所保障。“农忙时,有些店里如果能够及时组织货源,将村民所需的农资及时送到,我们就更满意了。”敬老汉如是说。

  杨光书住在与敬老汉相隔几十公里的四川省江油市方水乡,他对本村的四五家小店很是满意。他们村在当地是一个大村子,2000多口人。1987年本村第一家小店开业之前,全村人购物很不方便。买个油盐酱醋都要逢农历每旬的2、5、8日,并且还要赶到5公里外镇里的集市上才能买到。如今这几家小店基本上满足了全村人的购买需求。“食品以及日化用品,我们都会到店里去买,感觉很方便。”杨光书说。

  杨光书告诉记者,全村正在开展重建工作,60%—70%的房子都已经重建好了,全村30%—40%的村民都已经搬进了新居。搬进之后,大家就会赶到镇上买一些家电产品。“这些家电产品不用出门就能看到,但是买大件商品到镇上的大店去看,还是比较令人放心的。”杨光书最后笑言道。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