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农业税
2004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提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开征酒类专卖税”的提案,并在那一年的3月4日向胡锦涛总书记当面提出了这个问题。
发展进程:
在王翔向胡锦涛总书记当面提出了这个问题的第二天的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农业税问题时,特意放下讲稿,强调说,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的“两会”让王翔格外激动,因为在时隔两年后,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这意味着,中国农民彻底和“皇粮国税”告别。农业税,包括除了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这三个税种加起来的税收大约将近800亿。减少的税收收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的分担比例体制来共同承担,80%左右是由中央财政来承担,20%左右是由有关的省按照一定的政策承担,主要是东部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全额保证将减少的这块收入转移支付给县乡。
这项政策的实施,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这是中国历史一个闪耀的里程碑。
>>关键词二:农业保险
2006年“两会”上,农业保险是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人大代表建议主要为: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途径和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保障器功能。政协委员的提案主要为:解决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保障问题,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进程:
2006年当年,保监会就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发展。全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15.98%。
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推行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金额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共同承担。2007年和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80多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
2008年,农业保险作为一项事业纳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使其成为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焦点。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6年在一号文件中将农业保险列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保险如何在2009年继续扩大覆盖面、加速发展?中国保监会的配套措施是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努力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通过保险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支农力度,确保国家支农惠农强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2009年农业保险的任务依然是继续扩大主要粮、棉、油和能繁母猪、奶牛的承保覆盖面。
>>关键词三:农地流转
2008年“两会”上,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把目光聚焦在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他们提出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研,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措施,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进程: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该文件由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部紧接着发出《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要从八个方面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把握总体要求和原则,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三是全面落实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前提;四是依法规范流转行为,切实解决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突出问题;五是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六是积极开展流转服务,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七是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及时有效解决流转纠纷;八是加强领导,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面推进。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正在全国各地农村广泛开展,此话题依然将成为2009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四:农村专业合作社
2006年的“两会”上有60多名人大代表联署提案,要求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中国4亿多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开道。
发展进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2006年10月31日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在2007年7月1日开始施行。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072个,登记成员771850户,成员出资总额达430.13亿元,并开始在价格谈判上获得相应好处。虽然在该法实施期间,仍不断有农民无力与大资本对抗的状况,对此起草者的回应是,长效机制的短期效果,并不会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