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黄大昉委员来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的身份让他每次两会提案都关注于转基因技术领域。黄大昉告诉本报记者,本次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自己要提交的提案是关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育种产业化。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其中纲要中确定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与探月航天、宽带通讯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列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黄大昉指出,在当前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大背景下,加快已于2008年年底正式启动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近期农业“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效措施。我国应当加大推动力度,尽快实现转基因粮食作物的产业化。
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黄大昉建议,在转基因粮食作物的产业化过程中,要特别推进高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的产业化。这两个产品分别能大幅度提高饲料玉米的营养价值和水稻的抗虫性。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调查统计,如果我国一半面积的玉米或水稻种植这两种转基因作物,可使农民年增收益近400多亿元。黄大昉介绍,高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基本成熟并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基因作物产品,并已通过生物安全性评价。他相信,这两项转基因成果的转化不仅会有力促成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的跨越式发展,更能有效带动农业产品结构升级和高技术产业链的形成。
对于目前广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生物产品利弊意见不一的情况,黄大昉认为广大公众、科技工作者以及进行相关报道的媒体要理清两方面的思路。“第一,广大的消费者对基因、生物技术所涉及的新科学发展领域大多只是缺乏了解,并不是完全的反对和抵制。此外有些媒体对转基因等新科学技术的报道不准确,公众得到的信息和技术本身实际情况不对称,这是影响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与媒体加强互动交流,而媒体也要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
“第二,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转基因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从安全性角度来说,我们要非常重视,认真研究。目前通过十几年的大面积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后,在非常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大量的实践和试验没有发现转基因作物对人的健康和周围的环境有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借口当前没有发现不良影响,就终止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研究、终止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终止这些工作会影响我国农业和科技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要理性认识转基因技术,只有真正理性而不是感性认识到了,才有利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作为国内知名的农作物转基因科学家,黄大昉在通过两会提案等途径呼吁公众关注重视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丝毫没有忽略轻视常规育种技术的作用。黄大昉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把转基因技术与常规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实用新型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推广应用优质、高产作物品种。另一方面大力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其实本身也包含着传统的技术,比如一个好的基因转入到一个品种中,还是要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去筛选优良的品种。筛选的过程由于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因此筛选的时间得以大幅缩短,筛选的准确性也得到大幅提高。因此两种技术不能对立,两者一定要很好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