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22”事故背后的疑问


  一辆矿车静静的躺在已经搜救结束的矿口,那78名矿工,用逝去的生命等待着某些改变。   张 云 摄 (cnsphoto)

  2月22日2时17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目前已经造成78人遇难。这个年产煤500万吨的国有大矿,又是数年来百万吨零死亡率的矿井,何以发生如此惨重的事故?

重大漏洞来自哪里?

  国务院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组公布了事故原因的初步调查结果——这起事故反映出该采区存在四个问题: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

  事故前数据一切正常

  首先我们来关注:通风管理不到位。通风管理对于煤矿,特别是高瓦斯矿井来说何等重要,我们不用赘述,但是这个“安全级别高”的国有大矿,怎么出现“通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的?

  “屯兰煤矿事故的发生原因一旦确定是瓦斯爆炸,就脱离不了管理问题。通风能力不够、瓦斯有死角、没有严格按照流程作业等等,其原因必定在诸如以上这些问题当中。”2月22日,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组长张铁岗说。

  蹊跷的是:2月24日,临危受命的屯兰矿代总工程师杨彦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事故发生时,工作面各个探测点的监控系统正常。尤其是瓦斯监测的数据——浓度、风量和风速,在爆炸前一秒的数据与平时一样。

  该矿安装了全套瓦斯监测系统,遗憾的是,爆炸发生前,瓦斯监测系统显示完全正常,这令许多专家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在最高检调查人员追问“监控系统为何没有报警”时,相关责任人回答“不知道原因”。

  据悉,爆炸发生后凌晨2点20分,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值班员突然发现,井下瓦斯监控系统的信号中断了,不再有任何数据传来。而此前监控数据一切正常毫无征兆。在他们派人调查原因时,3分钟后,值班室接到了梁庄风机房的电话,南四盘区的一个防爆门被冲开。原因随后被确认: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井下的监测数据都是点监测,不可能覆盖所有区域,也许探头存在盲区,但这对于“样板矿”屯兰矿来说,井内的探头应该是完全按照标准布局的,不存在盲区。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有待调查。

  是设备之过还是人祸?

  有专家称,拿常见的瓦斯爆炸来说,按中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防范措施到位,瓦斯爆炸应有能力避免。很多煤矿安全事故都是人为疏忽和多种原因巧合造成的。

  据悉,出事的工作面从2008年4月开采,只采了不到10个月,目前掘进工作进行了大约一半。随着开采进度的推进,井内的瓦斯浓度也会逐渐升高。因此,有人质疑井里为了赶进度,盲目扩大规模,使得本来含量就极高的瓦斯浓度雪上加霜。

  矿难发生前两个月,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上,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系副教授王永安发表论文,其研究对象正是事故发生地屯兰矿的事故发生点。论文中指出,通过观测发现,工作面的大部分钻孔因为有积水,瓦斯浓度基本在25%~35%左右,这已超出瓦斯爆炸浓度的上限15%。论文发表当月,屯兰矿地测科、科教中心对全矿各部门、各区、队领导进行了防治水知识培训。

  山西从本月起对省内国有、集体矿进行为期一年的安全专项治理。赵铁锤说,这次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反映出国有大矿安全生产存在重大漏洞。“虽然近年来大矿的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大大提升,但不等于百分之百安全,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大矿,容易出现思想麻痹。


安全欠账还到哪里了?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心权曾透露,国有大矿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安全设备上欠账达500亿元。时隔几年,这500亿的安全欠账到底还了多少?

  2005年2月,国家安监局升格为国家安监总局,李毅中任局长。在任期间,李毅中进行了多项工作,包括将“将每位遇难矿工的死亡赔偿金提高至20万以上” 、“规范小煤矿秩序”、“陆续偿还多年的安全欠账”、“逐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等等。2006年11月,山西省统计局表示,当时全国煤矿安全欠账500多亿元,其中山西煤矿安全欠账就达到138亿元,占到全国的近三成。由于煤矿安全欠账太多,防灾抗灾能力下降,已经影响到该省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2008年年初,李毅中表示:3年来,国家累计投入90亿元国债资金扶持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技改,带动企业和地方资金641亿元,基本补还了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欠账。同时他还表示,2008年将继续运用30亿元国债资金,带动企业和地方投入约200亿元,加快治理重点煤矿重大隐患和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并检查以往国债资金扶持项目落实情况,尽快发挥作用。据悉,截至2007年底,全国所有高瓦斯煤矿矿井和87.5%的低瓦斯矿井建立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248个产煤县的9712处煤矿实现了监测监控系统县域联网。

  这样的成绩是足可以让很多人感到安心,特别是国有大矿和重点煤矿的矿工。但是因为屯兰矿的事故,人们不得不怀疑这安全欠账究竟还到了什么份上。如果只是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原因,事故可能不会发生;或许真正要还的,是部分人心中对安全的漠视和安全意识的缺失。

 

过度开采是否存在?

  河南大平矿难、陕西陈家山矿难,辽宁孙家湾矿难,黑龙江七台河矿难,这4起死亡人数均超过140人的重大事故,都是发生在国有大矿身上。而其间不乏过度开采问题。

  陈家山煤矿是铜川矿务局下属主力煤矿,其安全生产条件在中国的煤矿中已属较高水平,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100%和75.5%。井下还安装了电子监测头,从地面的调度室就能直接了解到工作面的情况。但是,陈家山煤矿原设计能力只有150万吨。由于煤炭市场形势趋于好转,煤价上扬,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同步增长。经技术改造,年产量长期徘徊在百万吨以下的陈家山煤矿连续实现“大幅度跨越”,2003年生产原煤165万吨,2004年以来已产煤215万吨。

  屯兰矿公开的资料显示:“按原设计,屯兰煤矿的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吨,2005年技术改造后核定能力500万吨。”2005-2008年,该煤矿原煤产量始终稳定在450万至460万吨左右,2008年原煤产量为462万吨。一位煤炭业内部人士说,屯兰矿的最佳产量为400万吨左右,而450万吨左右则是安全事故的一个临界点,超过该产量会造成设备的超负荷运转和人员极度疲劳,易引发事故。另外,综掘队员要到矿上的职教办培训两三个月,跟着老师傅下井一周后才能正式上岗。而瓦斯检查员需要到煤管局培训,培训和考核程序更为严格。但是在煤矿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显然,人的建设是跟不上的。

 

设备先进就没有遗憾吗?

自救器来不及使用

  作为高瓦斯矿井,屯兰矿在安全措施,尤其是瓦斯治理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一位获救矿工说,该矿下井矿工每天都要接受安全培训,每次下井都要进行安全检查。井下的这些设备,一直都被矿工们认为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法宝。  可以肯定的是,爆炸发生后,矿工配备的自救器帮助许多矿工走过长长的井下巷道,挽救了他们的性命。

  但是,对于遇难的矿工,瞬间的爆炸让他们无法自救。一位救援人员讲,在爆炸发生的工作面,他们看到了“最惨的”一幕:在彼此相近的3个工作区域里,62名矿工的尸体凌乱叠加,冲击波让他们的身体变了形。爆炸来得太突然,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能成功带上随身携带的自救器氧气面罩,“死亡在一瞬间降临……”

  我们不能忘记救援人员的努力。事故发生后,由于井下聚集大量一氧化碳,每个救援队员要背负着25公斤以上的救援设备。这些救援设备包括氧气呼吸器、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仪器仪表、自动苏生器、备用氧气瓶、担架等。此时,事故矿井下的温度高达30摄氏度,队员们一动就是一身汗,身体水分流失很大。行进过程中,要求每名队员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受损坏的顶板坍塌,同时对其他紧急情况进行照应。但是,至少有78名矿工在此次事故中丧生。 

  ( 本版文字   李彩琴)

 

>>链接:

  几乎所有重特大瓦斯事故都与通风管理不到位有关。

  2003年,安徽淮北矿“5·13”矿难造成86人死亡,初步分析事故原因为通风管理不善,工人维修电器开关时带电作业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时任国家安监局局长的王显政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指出,这是一起由于瓦斯治理措施不落实、现场管理不严、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2004年11月28日上午7时左右,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这起事故造成166人遇难。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发现矿井通风口向外冒出大股浓烟,与井下的通讯联系也已中断。由于井下烟雾过大,抢救人员在入井口415米处受阻。

  2005年黑龙江七台河“11·27”矿难遇难人数为171人,包括通风区的瓦检员19人,火药工1人。

  2006年,山西焦家寨煤矿“11·5”瓦斯爆炸事故中造成47人遇难。焦家寨矿存在供电管理混乱、瓦斯管理混乱、现场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

  2007年12月5日,洪洞县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原新窑煤矿)9#煤层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界限,因放炮产生火焰引爆,煤尘参与爆炸,造成105人死亡,7人重伤,1人轻伤。在洪洞“12·5”事故国务院调查组成立大会上,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拍着桌子说:“什么六证齐全?我看是五毒俱全。”

  (安集)

 

高压氧舱作用明显

  事故发生后,山西省内7个大医院的41台救护车、68台高压氧舱投入救护。医护人员携带血压计、心电图仪等设备在井口待命,一有人员升井立即进行检查。

  一位专家说,他们收治了多名伤员,均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除了做心电图等方面的检查外,主要采取了吸氧的治疗办法。高压氧舱是治疗各种缺氧症的设备。第一时间调集的68台高压氧舱发挥了巨大作用,纯氧打入伤员体内,避免了一氧化碳中毒可能留下的后遗症。山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张汉伟说:“只要活着,就有救治的希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