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2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背篓”颂

吕纪水

  背货篓爬大山,

  一人辛苦万人甜。

  一只小小的货篓,凝聚着供销社人的心血和汗水,记载着供销社服务和发展历程。

  供销社人用背篓服务,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背篓精神”,几十年来,供销社人唱着“背篓歌”,为山里的农民送去生产生活资料,又从农民手中收回核桃、板栗等一批批山货。

  历史会记住那些闪光的片断:

  山路上奔忙的脚板和身影;

  抗洪抢险,供销社人用背篓为受灾群众送去食品和生活用品;

  抗震救灾,供销社人为农民送去化肥、农具,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抗击非典,供销社人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时代在进步,“背篓精神”在升华,勤俭、奉献、开拓、创新,“背篓精神”不断丰富着新的内涵,成为供销社人常胜不衰的企业精神。

  星移斗转,市场经济大潮奔涌而来。

  “背篓精神”过时了?

  一切向“钱”看,成为人们时髦的词汇。

  “背篓精神”还要不要?

  为农服务过时了吗?

  一时间供销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做大买卖赚大钱结果是本亏诚信丢,农村永远是供销社扎根的土壤。

  实践证明了前者,也警示了后人,为农服务,走合作路,壮志不移。

  置换身份;

  开放办社;

  创新发展。

  一个个超市应运而生,

  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城市般的生活;

  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

  延伸终端服务;

  兴办各类专业社实现规模效益。

  如今,一派崭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合作经济天地宽;

  农民致富是靠山;

  “背篓精神”薪火相传。

  新农村建设让供销社人接受着新的检验。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供销合作总社 

  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赵海芹为代表的河北迁西县洒河桥供销社职工沿着崎岖的山路,每天往返五、六十里路,用货篓背着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给山里的农民送去,又用货篓背回农民需要交售的各种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深受农民欢迎。这种作法被人们称为“背篓精神”。

  几十年过去了,山里修上了水泥路,过去的“货篓”变成了汽车,但供销社人的“背篓精神”没有丢,他们用“背篓精神”服务,用“背篓精神”育人,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并不断丰富着新的内涵。

  如今,他们将“背篓精神”的内涵解释为:勤俭、奉献、开拓、创新。迁西县供销社人正是用这种“背篓精神”去服务、去开拓、去创新,使供销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