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5年棉花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 皮棉单产95公斤/亩 总产810万吨左右
稳定棉花面积 提高科技支撑 发展优势区域 加强保障措施
——农业部关于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吉言

代表黄河流域 代表长江流域 代表西北内陆 制图:曲晨

  我国是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也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棉花生产对于保障我国棉花供给、支撑纺织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棉花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棉花发展受耕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制约日益严重。为适应新形势,切实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制订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综合考虑未来我国棉花产需关系和生产瓶颈,《规划》确定今后我国棉花生产发展任务是:增强基础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物质装备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质量,保障国家棉花安全。

  2010年棉花面积恢复到8500万亩,皮棉单产达到92公斤/亩,总产达到780万吨;陆地长绒、中长绒、中短绒比例由2:93:5调整为3:90:7。2015年棉花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达到95公斤/亩,总产达到810万吨左右,力争满足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陆地长绒、中长绒、中短绒比例调整为5:85:10。

着力建设三大优势区域

  《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着力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优势棉区,包括304个10万亩以上(团场和农场5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市、区、团场、农场,下同)。

  2015年黄河流域优势区:

  皮棉单产80公斤/亩,种植面积4200万亩,总产330万吨

  基本情况 黄河流域主要包括天津、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西关中东部地区,有146个10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该棉区地处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耕作制度以两熟套种为主,滨海滩涂、盐碱地和高岗旱地为一熟春棉。棉田布局集中,单产水平中等,面积增加潜力较大。纺织工业较发达,运输成本低。

  目标任务 2010年该区棉花面积4200万亩,皮棉单产75公斤/亩以上,总产320万吨左右。2015年棉花面积4200万亩,皮棉单产80公斤/亩左右,总产330万吨以上。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

  主攻方向 棉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造中低产棉田,提高土壤地力和灌溉能力。雨热资源丰富地区扩大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推广促早栽培、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枯、黄萎病及转基因抗虫棉非靶标害虫的有效防控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倒茬。

  2015年长江流域优势区:

  皮棉单产90公斤/亩,种植面积1800万亩,总产160万吨

  基本情况 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有57个10万亩以上产棉大县和3个5万亩以上的重点农场。该棉区地处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的湿润气候区,面积稳定,布局集中,单产水平较高。耕作制度90%以上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育苗移栽棉为主。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目标任务 2010年棉花面积1800万亩,皮棉单产85公斤/亩,总产150万吨以上。2015年棉花面积1800万亩,皮棉单产90公斤/亩,总产160万吨以上。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

  主攻方向 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滨海滨湖沿江和丘陵高岗棉区的排灌能力;改良土壤,提升棉田地力。筛选优势杂交组合,提高品种的高产潜力和抗枯萎耐黄萎病害能力。扩大长绒、中长绒优质棉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推广抗虫杂交棉及其简化栽培技术,规范种植模式,增加种植密度;加强枯、黄萎病及转基因抗虫棉非靶标害虫的有效防控。

  2015年西北内陆优势区:

  皮棉单产130公斤/亩,种植面积2500万亩,总产320万吨

  基本情况 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42个10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市)和56个重点团场。棉区地处中温带及暖温带的干旱气候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春棉。面积稳定发展,布局集中,规模大,单产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高。原棉色泽好,异性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纺织工业基础薄弱,棉花主要运往内地,销售成本高。新疆是我国唯一的海岛棉(长绒棉)产区。

  目标任务 2010年棉花面积2500万亩(其中海岛棉10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125公斤/亩,总产310万吨以上。2015年棉花面积2500万亩(其中海岛棉10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130公斤/亩,总产320万吨以上。稳定发展海岛棉,着力提高纤维强力和原棉一致性,扩大异性纤维治理成效。

  主攻方向 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棉田地力。大力发展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推广促早栽培技术,主攻伏前桃和伏桃,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成熟度。规范高密度超高产栽培模式,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示范机械化采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植棉效益。开发新型降解地膜,净化土壤环境。

棉花产业现状

  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年—2007年)》实施以来,对社会各界和行业内准确把握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方向、加快生产布局调整、合理安排项目投资等方面,起到了科学引导作用。棉花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完成了《规划》预期目标,保障了棉花有效供给,支撑了纺织工业竞争力提升。

  生产布局更加集中——

  2005-2007年,新疆、山东、河北三大棉区植棉面积占全国99.85%,比2002年提高0.25个百分点。我国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冀、鲁、豫、晋、陕、津、苏、皖、湘、鄂、赣、新、甘等13个省区。10万亩以上(兵团5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占全国比例为80.9%。其中,河北省10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比例达到87.5%,山东省10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比例达到91.8%,新疆10万亩以上(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万亩以上的团场)的大县面积达到85.7%。

  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2003—2007年,我国棉花平均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8282万亩、77公斤/亩、641万吨,比《规划》实施前3年(2000-2002年,下同)分别增加1459万亩、5.5公斤/亩、155万吨,增幅分别为21.4%、7.7%、31.8%。

  纤维品质明显改善——

  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优质棉基地县主栽品种纤维品质检测,2004-2007年纤维长度、比强度、纺纱均匀指数分别比《规划》发布前3年平均提高了0.2mm、0.4cN/tex、0.8。此外,我国已经选育出一批具有纤维长度在30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31cN/tex以上的陆地中长绒棉新品种,并示范推广200多万亩,使我国棉花品质结构中陆地棉中长绒、中绒、中短绒棉比例由《规划》发布前的1:95:4调整到2:93:5。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随着产业集中度和棉花品质的提高,棉花加工、纺织等企业开始在棉花优势区域内建立生产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开展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3-2007年每亩平均植棉现金收益为802元/亩,比《规划》实施前3年平均增加283元/亩,增幅54.5%。

  研究棉花收益补偿办法,保持合理粮棉比价关系,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促进粮棉协调发展。

  提高补贴标准,将棉花纳入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西北内陆棉区膜下滴灌设施补贴,扩大棉花灾害保险补贴范围,研究实施棉花反周期补贴政策。

8项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高度重视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认真落实全国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并在全国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编制具有本地区优势特点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联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坚持市场引导和行政推动相结合,创新机制,稳步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完善宏观调控

  准确分析棉花供需形势,科学制定滑准税和配额政策,强化棉花进口管理;准确把握国家棉花收储、投放时机与数量,切实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价格,有效保护国内棉农利益。研究棉花收益补偿办法,保持合理粮棉比价关系,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促进粮棉协调发展。及时发布棉花产销信息,引导棉农、纺织企业合理安排生产。

  强化专项扶持

  继续实施棉花良种补贴项目,扩大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将棉花纳入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西北内陆棉区膜下滴灌设施补贴,切实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继续实施棉花基本建设项目,改善棉田生产条件。完善临时收储政策,扩大棉花灾害保险补贴范围,研究实施棉花反周期补贴政策,稳定植棉效益,保护棉农积极性。

  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强化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经济组织、个人投资棉花产业。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机制,扩大投入资金来源,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创新工作机制

  以项目实施为纽带,围绕提高棉花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科、教、企及行业协会等单位的自身优势,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部门、各环节积极性,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加强农民培训

  通过科技入户、重大技术推广等项目实施,培养棉农的科学生产观念,提高棉农参与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等现代生产方式的自觉性。加强重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棉农科技素质和技术到田率。引导棉农采用国家良种补贴项目推荐的品种,改善品种结构,扩大集中种植规模,开展异性纤维危害专题宣传,强化棉农和收购经纪人的质量意识,确保防异性纤维关键措施落实,切实提高棉花质量。

  加强棉种管理

  大力推广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建立品种退出机制,减少老品种和推广面积较小品种的数量。加强棉种质量抽查和市场执法检查,杜绝假冒伪劣棉种进入市场。培育大型专业化棉种繁育经销企业,提高棉种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售后服务能力。加强棉种总量监测、种子储备和区域调剂,保障棉花生产用种安全。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进一步增强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向棉花优势产区聚集。

4个建设重点

  围绕我国棉花发展任务,《规划》对优势区域内304个产棉大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从加强标准棉田、良种繁育基地、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入手,切实提高我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构建我国棉花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生态区棉花种植面积和用种需求,在全国建立原种繁育基地3万亩,年产原种260万公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60万亩,年产棉花良种23400万公斤,初步形成原种和良种配套的棉花种子繁育体系,保障8500万亩棉花生产的良种供应,使优质种子统供率达到90%以上。

  项目区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沟渠硬化、新打机井、旧井维修、泵站配套、田间作业道路配套建设;考挂室、加工车间、种子晒场、种子仓库建设;种子加工、质量检测仪器设备购置与完善;棉花原种及三圃材料引进。

  建设标准示范棉田

  加快高标准示范棉田建设,完善现有田间排灌设施,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技术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全国建立高标准示范棉田面积150万亩,辐射带动6000多万亩棉田生产水平提高。长江流域棉区,重点配套建设塘坝结合、井渠结合、排灌并重的棉田工程体系,并完善土地平整、田间作业道路建设,为棉油连作、水旱轮作打下良好基础。黄河流域棉区,重点建设井、渠、机电设施,达到每50亩棉田一眼深井的标准,形成以保灌为主、灌排结合、井渠配套的棉田工程体系,增强节水灌溉能力。西北内陆棉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地力,大力发展膜下滴灌设施,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平和灌溉效率。

  实施科技提升行动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提升行动,加快科技创新速度。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良种创新。三是良法创新。四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攻关。突出抓好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棉蚜虫等重大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五是加强棉副产品综合利用。发挥棉花主副产品的多功能性,深化棉籽壳培养食用菌、棉籽蛋白加工饲料、棉籽仁加工食用油和生物柴油、棉秆加工纤维板等方面的利用技术研究,拓宽综合利用领域,扩大综合利用规模,提高棉花综合效益。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强化服务职能,改善工作条件,突出抓好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的创新与试验示范,加强成熟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与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棉花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监控和防治体系建设,抓好重大虫害治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棉花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棉农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强农机装备,逐步提供机耕、机播、机防、机管、机收、机灌等专业化服务。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培育棉花龙头企业,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扩大订单生产规模,实行优质优价;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棉花质量,培育棉花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对棉花生产的服务与带动作用。(本报综合整理)

加强棉花补贴正当时

吉言

  不论是粮食安全还是棉花安全问题,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中“继续实施棉花良种补贴项目,扩大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将棉花纳入农资综合直补。扩大棉花灾害保险补贴范围,研究实施棉花反周期补贴政策。”加强了补贴力度,扩大了补贴范围,延伸了补贴外延。扩大棉花灾害补贴范围,给棉农种植吃了颗定心丸,让棉农可以放心种棉。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护棉农积极性有直接推动作用;能有效保障我国棉花生产效益,保护棉农种植积极性。

  其实国际上其他国家都有棉花补贴,最典型的当属印度和美国。

  为了扶持棉花生产,去年印度政府拿出专门资金发展棉花产业,包括对棉花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技术推广进行扶持,特别是棉花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使印度棉花产量和品质迅速缩短了与其它国家的差距。此外,印度还制定了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格时,印度棉花公司作为政府具体实施机构,按保护价收储棉花。

  而美国对棉花生产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美国棉花产值每年不过30多亿美元,而政府对棉花生产和出口的各种补贴却超过这一数字,这使得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低廉的价格到处攻城掠地。美国的棉花补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生产补贴;二是出口补贴。尽管2007年美国政府取消对棉花出口的补贴,但这只占美国对棉花产业补贴的近1/10,对其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极其有限。

  我国的棉花补贴是从2007年的良种补贴开始。2007年,我国在部分棉区内实施良种补贴对棉农生产进行补贴,2008年棉花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各棉区。即使如此,2008年因为农资价格上涨过高,收购价格过低,很多地区棉农收益受到影响,进而也影响了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据有关部门进行的棉花种植意向调查显示,今年我国大部分棉区棉花意向种植面积都在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是,2008年棉花种植成本高、收益低、棉花种植效益没有保障。

  棉花补贴不仅仅是降低棉农生产成本的惠农政策,也是提升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支持,而且还是棉花安全的最有力保障。

  加强我国棉花补贴正当时。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