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2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09中国茶市八大动向

张弼廷

  近日,在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举行元宵品茗联谊会上,与会者探讨了茶文化产业工程的规划与研究等工作。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兼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冯廷佺在谈到2009年茶市动向时,提醒业界关注茶市八大趋势。

  动向一:“红茶”备受青睐,茶叶消费多样化趋势明显。

  世界茶消费市场上90%的人都喝红茶,得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认可。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08广州茶博会上汇聚了世界与中国各地红茶,和乌龙茶一样,红茶也大受欢迎,掀起了一场经典的“红茶风暴”。 2008年中国的红茶出口呈上升趋势,红茶出口2.68万吨,出口金额4084万美元,平均单价1521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26.6%、40.14%和10.7%。国际国内红茶消费都在升温。

  茶叶消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从消费人群看,茶叶消费者呈年轻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喝茶;从口味上看,有一部分消费者口味正由传统口味向新口味转变。如四川的藏茶,加入了花茶元素,口味新鲜,称为“爽茶”,许多国外朋友都大加赞赏。茶食品、保健类的茶品,也将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动向二:国内外市场的质量安全门槛越来越高。

  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去年8月1日起欧盟已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而在9月1日,对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将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 日本有关方面也表示,从2009年5月起,将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对茶叶农残限制有明显变化,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

  去年10月,我国实施第一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制订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国家标准。国家还成立了茶叶质量标准委员会,各省市县都相应加大监管力度。

  动向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日益红火。

  海峡两岸茶叶同宗同源,茶业交流源远流长。建瓯市百年乌龙茶园种植的矮脚乌龙茶,经过台湾茶业界泰斗吴振铎教授缜密的科学考证,确认该矮脚乌龙为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是台湾享有盛誉的“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祖籍园。

  台湾茶业界很重视中国大陆市场的开发。2007年,台湾单销大陆的茶叶出口额就达116万美元,足足比5年前增长8倍。 两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台湾展位个个爆满,上海等其他茶博会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会也是人气旺盛。

  动向四:普洱茶要“触底反弹”尚需努力培育市场。

  2007年,普洱茶市场泡沫被击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接踵而来。许多茶商都有“不抱多大希望”的心理准备。由于普洱茶产品良莠不齐,曾经被炒到癫狂的普洱茶市场近期又上演了高台跳水,市场正在向其价值回归,消费者也有一个理性接受过程。

  据了解,目前关于普洱茶的行业标准还只有云南省政府的地方标准。国家质检总局近日表示有意牵头各相关部门制定全国的行业标准,为今后普洱茶市场的规范化提供依据。目前普洱茶市场正在向良性方向转变。2009年,普洱茶经过多年的起起落落之后将进入相对平稳期,但要重振雄风还有待努力。

  动向五:品牌为王,市场倾向名优茶。

  近几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有一定能力的消费者对于茶叶的消费越来越看重品质和品牌。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更加注重茶叶的品牌和包装,买茶叶奔品牌的现象已日渐普及。散装的、无牌无名的茶叶市场份额将逐步缩小。

  2007年3月26日,安徽“六安瓜片”绿茶作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胡总书记幽默地对普京总统说:“是我小时候喝的茶叶。”这一消息通过媒体的传播已广为人知。“六安瓜片”绿茶售价一路走高,现在每公斤涨到4000元左右。

  据悉,今年中国茶叶学会将推动茶界重点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引导各主要品牌企业加快扩张步伐,抢占终端市场。品牌建设将是今后中国茶企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各大产茶区,各大茶类都将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品牌。这也标志着茶叶品牌化经营时代真正到来。 

  动向六:突出特色茶文化,营销制胜。

  突出茶文化特色,策划重大活动展开营销是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已成为营销传播过程中的一把利器。茶文化活动营销能避开国内媒体广告近年来收费居高不下的状况,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宣传成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为茶界人士所推崇。2009年,茶文化活动营销仍然是主要营销手段。茶界人士都在积极筹备举行第三届海峡两岸和成都等茶博会。

  动向七:科技创新,产业化生产,提高茶叶附加值。

  冯廷佺副会长介绍,2008年,各地实施茶叶产业化生产,实行茶叶再加工,生产茶饮料,年产值递增30%,仅茶多酚、茶多糖等,年产值就达5亿美元。

  动向八: 2009年茶市依然热旺,茶叶价格整体趋向平稳。

  茶叶的健康、和谐理念越来越为更多人所接受,茶企标价的理性回归,各类茶的标准相继实施,也有利于价格管理和控制。目前,中国茶叶产量在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中国茶叶70%是内销,产量与内销市场基本上呈正比增长。这样的宏观供求关系决定了茶叶价格不可能大起大落,将趋向平稳和理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