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2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湄潭:高原茶乡跨入多元化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眉尖”茶就被列为贡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湄潭翠芽”品牌。目前,全县茶叶产业规模在贵州产茶县中名列第一,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和“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为这个产茶大县增添了一道新的光彩。

  高原茶乡“小江南”

  湄潭县风光秀丽,景色旖旎,素有“小江南”之称,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湄潭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气候温和,漫射光多,土地pH值在4.5-5.5之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52%,而茶叶产区森林覆盖率70%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适宜的气候,使湄潭成为最适宜种茶的区域。

  该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县,素有“高原茶乡”之雅号。近年来,湄潭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实施退耕还茶,使茶产业得以空前发展。目前,湄潭县已有无公害茶园1.1万hm2,其中投产茶园0.6万hm2,年产茶叶7660吨,产值3.79亿元,茶业综合收入6亿元。三年内,湄潭县茶园将达30万亩以上,成为贵州绿茶生产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遵义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

  茶叶生产已成为湄潭农村的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形成了核桃坝、金花、龙凤等一大批茶叶专业村。其中,有803户农户的核桃坝村,户户种茶,茶叶户均年收入5万-8万元,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小康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先进文明村”称号。

  县政府还扶持组建了湄潭茶叶协会及14家茶叶专业协会,现全县共有会员50000余人,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三者共同利益联结体。

  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依托多年积淀的基础和优势,在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湄潭把重点放在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全县有产业化龙头企业40多家,32个名牌产品远销全国乃至世界。

  2007年,又陆续有生产名优茶、大宗茶、茶多酚、茶籽油等10多家企业,投资上亿元开工建设、投产,初显多元化发展态势。仅一家遵义公司就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茶多酚高新技术生产线。

  目前,一家全国领先的标准化、清洁化加工企业已经建成,总投资1600多万元,年产950吨名优茶和大宗茶。另外,有5家投资逾千万元的清洁化加工厂正在建设中,23家规模茶叶加工企业获QS认证。

  茶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湄潭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不断增多,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乡村旅游逐步兴起。

  政府资助“找市场”

  针对湄潭茶叶品牌打造,县政府出钱出力拓展营销网络。为此,湄潭投入200多万元,每1万亩茶园建设一个茶青专业交易市场,使茶农采摘的鲜青都能在半个小时内进入市场交易。总投资4000万元的中国西南茶城,也于2004年4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茶叶定点交易市场。

  县政府还出资支持到大中城市开设经营网点、专卖店,构建湄潭茶叶营销网络。凡在地级以上城市专业市场、全国知名茶叶市场开设统一标识的“湄潭翠芽”专卖点,县政府都给出相应的奖励。目前,在北京马连道、安徽鹅桥、广西横县、江苏溧阳、湖南高桥等很多省外市场都有湄潭茶的零售、批发。据统计,省内外“湄潭翠芽”茶专卖店已达100多家。

  现在,湄潭茶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基地-茶青交易市场-加工企业-西南茶城交易市场-省内外市场”的“产-加-销”网络体系。(任家贵)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