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工荒警示茶业经济


  眼下正是春茶采制的关键时节,一些茶场却遭遇了“茶工荒”。有分析认为,工资低、工作辛苦以及季节性强的工种特征是“茶工荒”的重要原因。 其实,“茶工荒”有着更为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透过这种背景,可以读出“茶工荒”的多重警示意义。 

  警示之一:对“劳动力富余”不能存在过度幻想。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多的就是人,最不缺的就是农民工。确实,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直到现在,每年仍有2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仍未改变。但另一个事实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种粮收入提高导致部分农民回归农业、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使大量农民工有机会本地就业、生育率下降以致每年新增劳动力逐渐削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正逐渐变成需要争抢的稀缺资源。近年来蔓延全国的“民工荒”以及“民工荒”的衍生品--“茶工荒”提醒人们,应当及时转变观念,辩证看待我国的“劳动力富余”,改变农民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旧观念,珍视农民工,吸引农民工,留住农民工。 

  警示之二:“茶工荒”昭示了苏南部分老产业的未来命运,值得劳动密集型企业警戒。工资、肥料、包装材料涨价,成本上升,压缩的必然是企业的利润,这将带来两种结果:部分茶场通过向管理要效益以降低成本,通过提升品质、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卖价对冲成本,即企业通过科技、管理实现了“升级”;还有部分茶场因为既缺少品牌知名度,又无法改善管理,难以实现升级转型,只有外迁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去生产,而茶场又难以外迁,只好倒闭、挖茶树。苏南茶场的这两条道路,正是苏南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面临的两条道路。对苏南一些企业来说,面对用工、用地成本抬升,是外迁以寻找更低的劳动力和土地,“重操旧业”;还是抓紧时间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以管理和科技提升效益重新获得竞争力,这是必须提前思考的问题。 

  警示之三:推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须防“青黄不接”。面对“茶工荒”,一些茶场老板自忖难以为继,被迫毁了茶场,而之后却又没有更好选项,以致出现一段“经营留白”。苏南乃至我省,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应防止这种现象。劳动力、土地、商务等成本抬升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随之外迁,区域经济一方面迎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另一方面,“老”产业转移,新产业尚未成长,“青黄不接”现象就会出现。“茶场毁茶”提醒人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防止盲目性,做好转移衔接防止“青黄不接”。 (摘编自《新华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