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必胜信心挑战生存危机
——金融危机下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业现状调查

  一位在北京以收废品为生的外地汉子,骑着空车守候在住宅小区前。无奈今年金融危机导致废品价格下降2/3,买卖几乎无利可图,唯有指望春节、元宵节消费旺季赚点钱。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制造业的萎缩导致对原材料需求下降,国内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以及造纸、塑料等企业停产、减产,部分企业损失惨重,出现破产倒闭现象,原材料价格一直呈下跌趋势。受其影响,国内再生资源市场疲软,价格暴跌达50%以上,80%的回收网点歇业关门,几百万业内城镇工人和农民回收工因行业不景气收入大幅减少,再生资源回收量下降70%以上,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再生资源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身处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之下,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业,他们又在经历着什么……

>>生存调查

危机前所未有

  本报讯(记者  计 慧)为了如实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有利于再生资源行业的政策扶持,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于2008年10月12日—11月19日,分别对湖北、湖南、吉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上海、重庆等中、东、西部的11个省市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再生资源行业的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资源回收利用行业面临生存危机,迫切需要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对再生资源行业进行扶持。

  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制造业的萎缩导致对原材料需求下降,国内大量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造纸企业、塑料加工企业和化纤行业停产、减产,部分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现象,原材料价格一直呈下跌趋势。受其影响,作为制造行业上游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市场疲软,价格大幅下跌,再生资源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价格大幅下跌,经营者损失惨重

  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等价格普遍暴跌,其中,废钢铁、废铜、废不锈钢、废纸、废塑料等近两个月以来价格下跌幅度超过了50%。

  一方面,价格暴跌导致回收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另一方面,由于利用企业资金紧张,拖欠回收企业应收款现金非常严重,利用企业不能及时结算货款,回收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利用企业占用。大量企业损失惨重,一些库存较大的企业已经出现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巨额亏损,而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则面临破产倒闭。据调查,70%以上的回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郑州市经营规模最大的回收企业,年经营废钢铁及废有色金属近25万吨左右,9月份因价格急跌亏损高达2800万元。

  ——经营规模萎缩,大量企业停产

  需求减少、亏损严重,企业经营规模萎缩,多数企业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80%的回收企业停止了业务经营活动,一些尚在经营的货场其收货量已不足正常收货量的10%。武汉市供销社回收体系有1万多个回收站点、3万多回收工,目前80%已经歇业停工;重庆市有回收站点8000多个,近三个月来,有4000多户处于半停业状态(占总户数50%),有1600多户处于基本停业状态(占总户数20%),有2400多户已经关门歇业(占总户数30%);河南长葛大周镇是我国重要的再生资源集散地,拥有近2000家废旧金属回收商及300多家金属加工企业,从前车辆川流不息,交易频繁,数量庞大,现在已有90%处于关门歇业状态,一片冷冷清清。在湖南汨罗再生资源园区也有80%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这几个地方只是全国再生资源行业目前状态的一个缩影,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江西、辽宁、湖北、河南、四川、河北、陕西等各地情况反映,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大部分已停收。

  据初步预测,再生资源企业2008年11—12月经营规模将比去年同期下降70%左右。


>> 难点透析

资金成生存焦点

  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后,再生资源产业链上的企业最突出的就是资金链的问题。

  首先,受近期全球经济危机影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银行信贷资本紧缩,企业贷款困难。这对很多企业在市场流动资金上构成了较大打击,硬生生地打断了企业的资金链条。 

  其次,企业下游的废料使用企业需求疲软。并且,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行情持续疲软导致商家信心遭受重挫,观望气氛浓厚,采购意愿不足,导致产品流通消费不畅,大量库存积压,企业资金回笼无望。

  最后,部分企业看空后市,对市场行情研究判断失误,囤积了大量产品。一些生产厂家由于对危机的严重性意识不够,原以为市场短期即可走出低谷,大面积囤料,惜售心态占据上风,出货谨慎,以至于手上的囤货越来越多,损失也越来越大,而流动资金也日益吃紧。(宗合


>> 危机影响

行业危机已波及相关链条

本报记者  王 琥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常务副会长何方明表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紧缺、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的重要手段,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也是社会底层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如今,行业危机所波及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回收企业及其经营者,其利益相关链条也受到损害。

  ——大量农民回收工歇业、失业返乡。由于需求减少、亏损严重,企业经营规模萎缩,多数企业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80%的回收企业停止了业务经营活动,一些尚在经营的货场其收货量已不足正常收货量的10%。

  废旧物资回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容纳了大量的底层劳动者,据统计,我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人员已达1000多万,其中大多数为农民回收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每年为农民工增加收入1000亿元以上。由于行业不景气,再生资源价格下跌迅速,导致居民惜售、回收站点不愿收购,回收企业也开始对员工采取分流、轮岗、轮休或裁员措施,大量农民回收工所收废品无处销和不赚钱,开始另谋出路,而更多的农民回收工选择返乡,这无疑又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不安定因素。

  据了解,天津、武汉、重庆、郑州等城市农民回收工60%以上返乡或另谋它路。武汉市有3万多农民回收工,正常情况下一个农民回收工每个月的基本收入在1500元左右,目前由于回收站点歇业关门,该市80%的城镇回收工和农民回收工歇业停工,每月的收入减少4000多万元。

  ——大量废品无人收,造成资源浪费,加大环保压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弥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不足,而且具有比利用原生资源生产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特点。据测算,回收利用1吨再生资源可节约自然资源4.12吨,节约能源1.4吨标准煤,减少6—10吨垃圾处理量。

  由于再生资源价格一路下跌、企业经营者亏损严重,回收者没有了收购动力,居民也失去了积攒兴趣,大量报废电池、废报纸、废矿泉水瓶等再生资源被当成垃圾丢掉,既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又增加了垃圾处理量。据调查,目前武汉市每月有近20万吨再生资源因为无人回收被丢弃,以此推算,全国将有几百万吨再生资源得不到回收利用,将对社会生态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压力。

  何方明表示,协会收到部分省市的情况反映后,已将情况和建议综合汇总,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将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 企业心声

“我们一定会挺下去”

本报记者  陆璐

  近日,记者采访上海南方冶金炉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永发的时候,他正在山东青岛考察,与200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企业工作会议时相比,再生资源行业的境遇更为艰难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我们再生资源行业来说打击是巨大的!”高永发如此感叹目前国内再生资源行业的困境。

  “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们就明显感觉到了压力。原料开始紧张,钢厂出口量也明显走低,总社在杭州召开企业工作会议的时候,我们再生行业就开始一起想办法抱团取暖了。现在总算是把年关熬了过去!”虽然抱团取暖让企业勉强度过了年关,但2009年依旧让高永发深感危机。

  “你知道我们现在的销售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多少吗?”高永发长长地叹了口气,“相差几乎10倍啊!”2008年1月份,上海南方冶金炉料有限公司的销售量达到8000多万,短短一年时间,在金融风暴的猛烈攻击下,2009年1月份销售量仅有700多万。这样一个变化让公司的发展举步维艰。“要是真的停下脚步,可能就会被彻底打败!我们一定会挺下去!”在危机面前,高永发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有针对性地运行,精挑细选,不能盲目。

  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政策性问题也让高永发感到头疼。国内废钢增值税正式实施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具体废钢增值税返税等细则却迟迟未出,使得目前国内多数废钢商家一直在观望。高永发说,由于退税细则仍未出台,具体退税如何实施以及退税时间无法确定,如果按照规定所说那意味着一季度退税,但是退税办理周期为一个月,这样占用多数贸易商资金比重较大,对资金流转不利,所以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等待具体细则出台。

  “不过,我相信不久以后,我们再生资源行业肯定能再辉煌起来”高永发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虽然现在形势严峻,但我们的员工依旧非常团结,我们的企业还在努力坚持。这次,我来青岛就是专门考察粉碎机的最新设备的。我们不能仅仅感到危机,更要为长远的发展早做准备啊!”

 

“信心比利润更重要”

本报记者  陆璐

  “再生资源行业是一个不老的行业,永远不会倒!”天津滨海英驰集团董事长王鲸再一次和记者强调了这一点。比起很多人的焦虑、担忧和不安,王鲸更多地表现出了他的淡定和从容。

  2009年1月29日,牛年伊始,王鲸就带领着公司员工和天津北方不锈钢交易市场商户一行42人来到北京旅游。他兴致勃勃地带着大家参观了鸟巢、水立方。王鲸说:“之所以选择北京、选择奥运场馆,就是让想让大家充分理解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匹克精神!用这种精神鼓舞士气、激发斗志、汲取力量!”再生资源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心齐才能士气高,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天津滨海英驰秉承了“以人为本”的一贯作风,即使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依旧保证每个员工的一切正常利益。面对危机,最重要的还是靠人。只要有信心就能战胜一切,王鲸说,“信心比利润更重要。”

  记者了解到除了北京之旅,为了鼓舞人心,王鲸在新年上班第一天还带着全体员工点燃鞭炮,祈望新的一年买卖红火、生意兴隆。而年前,王鲸更是做了诸多工作,将“抱团取暖”发挥到了实处,他再一次作出决定,继续免除全体不锈钢商户一个月租金,而商户们则表示要与滨海英驰共进退,天津农业合作银行也表示会按照国家的金融政策,对英驰的发挥予以大力支持。英驰集团还召开了全国不锈钢炉料恳谈会,将全国重点炉料客户邀集英驰,王鲸提出了多项共赢措施,极大地鼓舞炉料客户的信心,让广大炉料客户体会到了“共同理解、共渡难关”的雨水关系,令在场的客户群情激昂。


>> 编辑观点

做真正的朝阳产业

春天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因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据统计,我国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资源近1亿吨,价值2000多亿元,其中废钢铁4000多万吨、废纸300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500多万吨、废塑料600万吨、废轮胎5000多万条、其他废旧物资1000多万吨。再生资源回收这一朝阳产业所蕴涵的巨大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进入这个行业,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市场竞争格局,成千上万的个体户与小企业占据了这个市场的主要份额。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前,金融危机来势汹汹,考验着并不完善、甚至还没建立起风险防御系统的众多行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废金属、废塑料、废纸价格一路暴跌,扮演废品回收业主力的个体户全线溃败,这为抗危机能力更强的废品回收规模企业提供了一次机会,而盈利模式将是决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正规军”能否化危为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整体水平低下,只有废钢铁在50%左右,像废纸、塑料、玻璃的利用率在20%上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业内人士称,要想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整体水平,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回收体系,以社区回收作为基础,成立分拣中心与其对接,同时完善建立专业的回收利用中心,改变原有的“为了回收而回收”的单一经营。

  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但经过金融危机的拷问,我们应该意识到,建立从回收到分拣直至加工再利用的闭合链条,形成行业特有体系,才能实现资源回收的最终价值,提高行业整体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


>> 链接

法国工业生产对再生原料的需求持续减弱

  经济危机对法国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中包括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冲击。法新社日前报道了相关情况。

  文章指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再生原料的需求持续减弱,但再生资源企业回收的废料仍源源不断,堆积如山。

  文章引用再生资源行业联合会(Federic)主席Pascal Secula的话说,这场经济危机来得非常突然,过去从未见到过这种情况。纸板、金属和玻璃等所有废料加工厂,均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主要问题是,工业企业对再生资源的需求减少,再生原料的销售价格也在下降,许多中小型再生资源企业财务状况开始恶化。

  位于法国Tarn-et-Garone地区一家再生资源企业负责人Fourmet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工厂老客户现在很少来采购,甚至不再来采购”。

  文章指出,法国再生资源企业过去对出口依赖较大,出口量约占再生资源生产量3600万吨的1/4。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再生资源出口困难重重。

  文章认为,2009年,再生资源行业仍面临较大困难,预计2010年形势将逐渐好转。此外,再生资源是环保产业,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商务部网站

  

英国回收垃圾无人购买

  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大批可再利用的回收垃圾无人购买,堆积如山。

  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工业材料,如从废瓶回收的塑料和从废罐回收的铝价格一路暴跌,但仍无人问津。这些垃圾在过去几个月越积越多。

  保守党地方政府发言人埃里克·皮克尔斯说,这样做“不仅让政府环保信誉扫地,还将导致鼠类剧增”。

  英格兰和苏格兰有超过500万户家庭实行垃圾分类,分类垃圾数量占当地清洁工所收垃圾的1/3以上。(新华社)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