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湖北银丰:誓做棉农致富领头羊

□ 本报驻湖北记者 童飞鹏

  1998年,国务院启动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让当时的湖北省棉花总公司失去了计划经济下的垄断优势,企业的发展之路面临更多的艰难险阻。

  经过十年磨砺,由省棉花总公司改制而成的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堪称脱胎换骨,已成长为集棉花流通、纺织加工、仓储物流、进出口、宾馆旅游、房产物业、金融典当等七大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实业集团。2008年,全集团营业收入达25.5亿元,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

  立足棉业做文章

  1998年棉花市场放开后,湖北省棉花总公司面对巨大变革,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决定从老本行做起。1999-2001年,公司制定了第一个三年改革和发展规划,在省内外开设棉花网点,开拓棉花贸易业务,在市场经济中站稳了脚跟。

  2001年,国家提出要“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为前进中的省棉花总公司点亮了一盏明灯。当年,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员工全员转变身份,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新诞生。

  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银丰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2004年全国棉花价格大涨大落的市场环境,给尚未熟练驾驭市场的银丰人敲响了警钟。一时间,企业陷入了巨额亏损,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次挫折,也让银丰人充分认识到:单纯的贸易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弱,难以长远发展。要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建立自己的收购基地,尽快“落地生根”,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

  于是银丰集团确定了立足省内、辐射周边、开拓新疆,全面构建资源保障网络的总体思路,先后采取出资新建、收购兼并、控股、参股和租赁等多种形式,在省内外建立了31个棉花收购基地。其中投资6000多万元在湖北省内的黄梅、仙桃、监利、江西九江以及新疆托克逊、尉犁等地,兴建了6个新型的400型打包机棉花加工厂。

  现在的银丰集团,已拥有了鄂东、江汉平原、鄂北、新疆南疆、东疆和北疆“五大资源板块”,覆盖了省内及新疆的主要棉产区。有了自己稳固的经营阵地,银丰集团的经营格局迅速打开,实现了由单纯贸易到实业的转变,经营成本大幅降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营格局一打开,品牌也就树立起来了。近年来,银丰集团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棉花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2007年和2008年,银丰集团连续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

  服务三农谱新篇

  “去年,合作社为我们统一买进“隆杂一号”优质棉种,籽棉产量600斤以上,全社一年增产30000多公斤,增收6万元呢!”在黄梅银丰石流港棉花专业合作社,棉农们脸上笑开了花。

  过去,棉农是单户种植,各自销售,植棉科技含量不高,品种不优,成本过高,棉花销售价格不稳,棉农收入低。

  银丰集团树立联合发展的理念,积极尝试农企合作的新模式——棉花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2005年,他们到黄梅石流港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合作协议,不仅向农民提供优质低价的种子、农药,还请专家指导农民植棉,并承诺统一收购籽棉,来年还向棉农“二次返利”。

  天下哪有掉馅饼的事?带着疑虑,第一年,石流港只有几百亩棉田的农户与银丰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收获的季节很快到来,银丰集团兑现了自己承诺,让棉农们尝到了甜头。如今,签订协议的棉农越来越多。

  目前,银丰集团已经创办了20个银丰棉花专业合作社,与省内的7个县市的163个村建立了棉花生产订单合同,覆盖植棉面积58.32万亩,带动农户53417户。

  银丰人逐渐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棉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与棉农结成了“互惠双盈,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

  收购结束后,合作社还对棉农进行“二次返利”。以2007年为例,石流港棉花专业合作社和仙桃市红阳棉花专业合作社按0.06元/公斤直接向农民返利,仅此一项,两家合作社的棉农们分别增收9万元和4万元。 

  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带动了农户增收,也为银丰集团提供了稳定优质的资源。近几年,银丰集团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的棉花资源量不断扩大,由2004年的2万吨增长至2005年的3万吨,到2008年已过5万吨,占全省棉花产量的13.3%。

  有了经济效益,银丰集团也不忘履行社会责任。

  去年由于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棉花种植成本上升,纺织产业全线萧条,出现了棉农惜售、棉企观望的僵持局面。尽管面临严峻形势,银丰集团仍坚决兑现收购承诺,按照收购合同确定的价格,在全省率先开市收购,打破了僵局,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在湖北   省财政的支持下,去年5月,银丰集团投资20万元,在开办的9家银丰棉花合作社中率先启动棉花种植保险试点,覆盖面积8万亩,保障金额3200万元,涉及农户1.5万户。今后,棉农每种一亩棉花可获得400元的保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