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未来走向,“拉动内需”四个字也成为上至各种官方场合,下至街谈巷议的最热门词汇。
然而,随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拉动内需”又逐渐被“拉动农村内需”所取代。个中缘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观点产生了共鸣,大家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拉动内需的关键在农村。
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内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量的“中国制造”因为国外市场的萎缩找不到买主,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自己家里。然而,四下里望去,国内的大中城市经济需求再难有大幅的增长空间,唯有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有七八亿人口,这个市场蕴藏无穷潜力。如果我们的城乡收入比能够缩小到1:1.5或者1:1.2,那么即使我国外汇储备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损失1000个亿,只要农村市场得以激活,每年就能带来上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需求。
然而,这样的话说起来虽激动人心,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有些“一厢情愿”。因为有七八亿人口并不等于有七八亿的购买力,“拉动内需”如果没有抓住“农民收入”这个“牛鼻子”,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那么这个农村市场就是一个没有实际购买力的“伪市场”,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将是空想。
因此,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使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然而对广大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生的农民来说,最直接的增收办法就是顺利地把生产出的农产品高价卖出去。解决“卖难”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已经被农民自己找到,就是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此举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环节中不适应市场规律的问题;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建立起直接连接城乡的、高效通畅的农产品购销网络,让农产品进超市,直接走上居民的餐桌,此举让农民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获利。
只有让农民有了钱,才能谈让农民花钱,最终实现“拉动内需”的目标。但是问题又来了,农民如何花钱呢?花钱的渠道是什么?难道仍然依赖村里的“夫妻店”,或者赶十几里 、几十里路进城消费?这就需要一个遍布乡村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络。“家电下乡”是个拉动农村内需的好政策,但是能否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购买到中意的“家电下乡”产品呢?
所有这一切都与供销社系统正在从事的“千社千品”和“新网工程”不谋而合,如此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怎能错过?最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领域中供销社已经先行一步,目前还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掌握先机就有了成功的基础。为此,供销社应该借此时机,担当起撬动农村内需的主角,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并由此走上复兴壮大之路。
三十年前,从农村起步的中国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经济发展获得了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三十年后,在当前中国全力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际,大家在问,中国农村能否再现“黄金增长”? 此时此刻,供销社到了该显示自己力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