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工物流的安全管理成为影响化工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就目前来讲,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法律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缺乏有关危险品物流本身的法律法规,包括现有的危险品物流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大量的衔接问题,如除了国家发布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外,原化工部、交通部、环保总局等部门都有相关的规定和标准,而这些规定和标准之间存在着互相不协调甚至矛盾的问题,使化工物流企业无所适从。同时,没有建立起危险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虽然一些安全意识与安全责任感较强的化工物流企业对危险品物流运输的制度建设开始重视起来,但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管理体系,使得危险品物流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还有少数企业出现安全管理制度空白和执行的空白。
管理规范 监管不力
当前我国化工危险品物流行业同时受到交通、环保、工商以及税务、海关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虽然各部门都制订了相关法规和规定,但彼此间却没有达成共识,各自为政,各部门分别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要求审发批证,出现相互矛盾和重复处理的问题。而且职能交叉造成部门之间的争利推诿也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组建时间不长,安全监督管理队伍人员较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致使安全生产监督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一些从事危险品物流的中小型单位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诸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严重超载,车辆和槽罐质量状况差,带病运营;承运单位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违规运输;道路运输安全监管不严,路面控制措施不力等等。
结合我国目前化工物流现状,参考国外化工物流安全管理的经验,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加快法制建设。在国家对化学危险品管理工作框架性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危险品运输这个子行业的特殊性,尽快出台一套适合危运管理的行政法规,对市场进入、退出、安全监管及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对运输、托运、装卸、仓储等各个环节加以规范,确保化工物流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建立统一、规范的化工物流行业标准,完善制度,规范对化工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这主要要落实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源头管理,定期对物流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检查和评估。《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定期对化工物流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评估成为当务之急。评估应包括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机构、安全生产制度、培训和教育、事故防范、运输安全管理、车辆技术管理、驾驶员安全管理、事故管理等。特别是对挂靠的车辆和企业要开展排查,逐车核对其所属的企业和部门,对查出的挂靠车辆运输货物与挂靠实际不相符的,要予以清理,该罚则罚,从严追究有资质企业相关责任;对只收管理费,缺管理有效手段,不记录管理台账的资质企业,应该吊销相关证件,清理出化工物流运输市场,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遏制事故的发生。
加强承运人和押运人员的管理工作。《道路运输条例》虽然规定通过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只能委托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企业承运。但却没有明确违反了应如何处理的问题。作为管理部门日常对化工物流安全的监督检查中,往往遇到违规装有化学危险品的运输车辆难以处理的问题。不查处又不作为,查处后,车辆停放问题又变成了安全问题。化学危险品的托运,是危险品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托运人的职责不落实,为降低物流成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公共安全,置国家及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是不负责任的典型体现。所以应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落实托运人的法律责任,并落实有关部门对托运方的监管责任,从源头上把好化工产品的托运关。
落实资质管理制度。目前,国家已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实施了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不得运输危险化学品。通过连续几年的专项整治,对化学危险品运输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资质化,但由于化学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销售、处置各个环节不同程序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化学危险品生产、销售、使用单位在托运化学危险品运输方面问题较为严重。故此,建议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打破地方垄断,引导化学危险品生产、销售、使用企业实施化学危险品运输招投标。一方面可以减低生产、销售、使用化学危险品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扶持化学危险品运输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使整个化学危险品的生产、托运、销售、运输等行为逐步走向成熟、规范,进入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总之,只有通过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才能推进现代物流健康发展,才能确保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