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2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兼并重组 安全入轨
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本报记者 尤云

  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从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在此前的元月15日和2008年12月18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分别下发《关于征求《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修订意见的通知》、《关于报送2008年度煤矿生产能力有关统计表的通知》两个文件,同样剑指煤矿“抓大关小”。而前一文件中明确提及:煤矿产能核定指导和监督工作的牵头部门已从国家发改委迁移到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这无疑将为兼并重组的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小而散 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

  据张国宝介绍,中国煤炭资源丰富,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三,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很快,2002年-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加2亿吨,年均增长11%,对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煤炭行业也面临严峻挑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煤炭企业集中度不高,小煤矿多,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煤炭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煤炭运输能力仍存在严重的瓶颈制约。对此,煤炭工业必须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显政也曾指出,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如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煤炭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只有解决小煤矿的问题,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煤矿共发生重特大事故38起、死亡707人,同比起数增加10起、上升35.7%,死亡人数增加134人、上升23.4%;其中23起重特大事故是由煤矿非法违法生产造成的,占全部重特大事故的60.5%。同时,一些地方和企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抓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不坚决、力度不够。      

  关停转 产能考核以安全为重

  张国宝指出,目前全国小煤矿还有1.4万家,平均规模18万吨。要利用当前煤炭需求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和整合小煤矿。采取措施解决小煤矿小、散、乱、差等突出问题,继续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型煤矿。

  上文提到的《关于征求《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修订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两年多来煤矿生产技术条件、装备和管理方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映,原有的三个文件中有些条款已不适应煤矿生产能力管理与核定实际工作情况,相关条款将进行修订。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王作储告诉记者,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时有一个系统参数,对包括设计生产能力等七大系统参数进行评估,专业程度高。业内诸多人士分析的结果都认为,未来产能核定将与安全考核联系在一起,产能评定的指标很有可能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钱平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家煤监局行使核定权可以提高管理的专业程度,针对性也更强,而行使权力主体的变更反映了政府职能诉求从强调生产向促进安全的重心转移。

  做强大 安全管理的体制改革      

  针对煤矿产能核定指导和监督工作的牵头部门从国家发改委迁移到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有人形象地将此比喻为国家煤监局这个“裁判”如今不仅监督比赛,而且开始亲自指挥运动员。再加上现在煤炭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大环境,新“牵头人”执法的严格程度可想而知。

  据悉,除了一些大的国有煤矿,95%以上的煤矿都要由地方煤炭管理部门进行产能核定,然后报煤监局和发改委进行评审。2006年以后煤监局对上报的产能统一减5%,目的就是为了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相关数据表明,最终目标是使国家规划的以500处矿井、98个矿区为主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在“十一五”期末年产能力达到13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同期生产能力的50%。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优先安排大型基地内的大中型煤矿项目,继续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大中型井田地质勘探、现有生产煤矿及选煤厂技术改造,建设安全高效矿井,推进产业升级。扶持大集团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发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中的骨干作用”,张国宝的以上讲话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表明了下一步煤矿安全管理的整体思路。

  “要从管理、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张国宝用以上简短的文字作为结束语,而其中蕴含的改革能量将是“原子弹”级别。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