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严重干旱,小麦受旱面积达到了六七成,各地连连发布干旱红色警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41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亿亩,这意味着全国已有接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
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3日在全国抗旱保春管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七至九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目前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26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为1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9%,由于降水严重偏少,加之气温偏高,河南省小麦受旱面积已达总数的63.1%。1月29日,河南省气象局首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这是实行气象预警发布制度以来,河南省第一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降水也持续偏少,成为1961年以来三个最严重干旱年份之一,灾情已达到干旱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为此安徽省气象局于2月1日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据了解,干旱红色预警指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气象干旱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另外,山西省自2008年10月中旬以来,平均降水量为11.8毫米,较常年值偏少7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雨年(最少的为1998~1999年同期,降水量为11.0毫米)。持续的雨雪稀少和气温偏高,致使山西大部分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旱情。1月20日,山西省气象台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同时,山西省气象局启动了干旱灾害二级应急响应,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抗旱工作。
根据中央气象台2月2日10时发布的未来十天天气预报,2月8日前后,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江汉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等气象干旱区有一次降水过程,但由于前期降水持续偏少,上述大部分地区的旱情仍将持续或发展。
为做好抗旱工作,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河南省累计引黄河水3.16亿立方米,为统一调度以来同期最大;山西运城、临汾,河南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安阳等市近日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以缓解持续蔓延的旱情。
国家气象中心建议,"立春"将至,北方冬麦区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耙麦、中耕,有条件的地区可施有机肥,以增温保墒,促进冬小麦适时返青生长,黄淮南部旱区要利用晴暖午后进行小水细灌,促进麦苗分蘖。对进入返青期的麦田,要积极开发水源,适时灌溉,对分蘖少、个体弱的麦田,要在浇好返青水的同时追施返青肥;无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先镇压后划锄,以提墒抗旱,促根增蘖。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