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县南洞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有“天然温室”的美称,它是勐龙河畔的一个傣族村。10年前它像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村寨一样普通、平凡。但现在,那里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楼、看上了彩电、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有的还购买了农用拖拉机……南洞村还多次受到省、州、县的表彰,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先进党支部”的荣誉称号,被州、县命名为“科普富民示范村”和“绿色证书示范村”。在当地的名气也“牛”了起来!南洞村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如此“知名”?这得益于他们有一位有胆有识、敢闯敢干、大公无私的“领飞雁”。他,就是红河县南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会长、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白福。
白手起家 掘到市场首桶金
南洞村千百年流传着一年只种一季的习惯,冬季土地闲置,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利用。为了改变这种习惯,10多年前,肢体略带残疾的白福3次到外地农场打工学习冬早蔬菜的种植技术,回来后试验了2年但仍然不成功,最后他痛下决心,每天花100元并提供食宿,请外地师傅手把手教他,这才掌握了一些黄瓜、豇豆、茄子的种植新技术。1997年冬季,他种了3亩冬早蔬菜,净赚了2000多元,掘到了市场第一桶金。
白福成功了!在成功的过程中,他得到了父老乡亲的不少关心和帮助。为了回报他们,白福把村里的20多位村民请到家中,对他们说:“我先垫付种子、化肥钱,你们跟我一起种,我负责销售。如果赚了钱,你们还我本金;如果赔了钱,我一分钱都不要。” 仅这一年,白福帮乡亲们买种子、化肥就先垫付了3万多元。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渐渐种起了冬早蔬菜,并慢慢地形成了规模。
临危受命 带领会员闯市场
冬早蔬菜发展起来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市场千变万化,价格曾经一度跌到几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这给大家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就在这危难时刻,白福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把南洞村的冬早蔬菜做强做大,白福决定成立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这个中介组织来发挥核心的集体作用,就这样1999年6月,南洞村蔬菜协会成立了,72名农民加入了协会。白福也被选为会长。
协会成立后,他意识到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走出生产、销售所面临的困境。于是,他请来科技人员为会员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建立起了全村蔬菜种植的一整套科技方案,实行规范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为增强蔬菜的抗病虫能力,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他还探索出了一套嫁接技术,提高了蔬菜品质,产量也从亩产4至5吨提高到7至9吨。协会的成立,抓住了冬早蔬菜发展的牛鼻子,为南洞村冬早蔬菜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依法注册 取得入市“护身符”
经过几年的发展,白福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协会与收购商以及公司发生纠纷后权利得不到保障。就在这时,白福参加了红河州供销合作社举办的首届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回来后,他决定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县供销合作社的帮助和指导,2007年1月14日,成立了红河县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南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24名农民加入了合作社。他当选为合作社的理事长。
合作社的成立,为村民走出了一条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2007年,他从浙江引进冬茄子嫁接的“万元田”示范试验,在南洞村种植了230亩,当年就实现每亩纯利润4000元以上。2008年,他又与山东寿光客商签订了种植300亩油豆的蔬菜订单,进行订单种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2008年9月26日,南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依法正式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取得了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有了进入市场的“护身符”,这标志着合作社在他的领导下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合作社经过市场的洗礼后,又提升到法律的层面,这体现了他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使村民得到了实惠。2007年4月的村级换届选举中,白福光荣地当选为南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加强联合 共谋发展求双赢
他当选为村支书、主任后,了解到每年经常到南洞村委会收购蔬菜的经纪人有50多人,其中还有几个来自外省。在蔬菜上市时,每天通过这些经纪人销往省内外的蔬菜达50多吨。但有时这些经纪人在收购农产品时,会出现恶性的压价、销售秩序混乱等情况。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他决定把这些农产品经纪人联合起来,以解决这些矛盾。在这几年与县供销合作社的来往中,他知道供销合作社正在大力发展“两社一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他又一次找到了县社。在县社的帮助和支持下,2008年6月30日,在勐龙河畔正式挂牌成立了红河州第一家村级农产品经纪人协会,26名农产品经纪人加入了协会。白福又当选为会长。
在他的组织带动下,目前冬早蔬菜种植已经推广到12个村民小组。在这10多年里,他凭着对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依托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作用,在建设自己家乡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胆识、智慧奏响了一曲曲联合致富之歌。 (王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