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阳信:浇麦保夏收
立春时节,山东阳信县商店镇农民积极抗旱浇麦,确保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去冬以来,该县出现了严重旱情,为保证小麦丰产丰收,春节过后,该县就动员农民不等不靠,利用现有的沟河水源和机井浇灌小麦。
赵文岐 摄
本报讯 (记者 郭未名 金霞 通讯员 李焕)去年10月下旬以来,安徽省、河南等省出现了严重的旱冻灾害。安徽省淮北中西部地区已连续10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旱情不断发展升级,为1961年以来3个最严重秋冬旱年份之一,达到干旱极端气候事件标准;河南有效降水近110天以来不超过15毫米,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4150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700万亩,有50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河南省气象部门预报显示,未来一周甚至整个二月份,该省仍然难有能让小麦充分“解渴”的降水。除了严重旱情影响,病虫害也明显重于常年。鉴于此,夺取夏粮丰收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安徽、河南等省供销合作社对此高度重视,安徽省社近日专门发出通知,并派出工作组分赴各地,要求各级供销社及所属农资企业把抗旱保苗期间农资供应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安徽省供销社要求各级供销社要以保证农资供应、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假冒伪劣和深化农资科技服务为工作着力点;各级供销社实行农资供应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各级供销社及所属农资企业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集中精力,精心组织,备足货源;依托“新网工程”网络资源优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农资商品批发市场、大型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运销大户等,加强产销衔接;通过组织供应小分队、开展送货到受灾地区、进村入户等形式,发挥“新网工程”网络体系功能,采取连锁配送、定点直供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放心农资下乡,保证受旱灾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
同时,安徽省供销社还要求在抗旱保苗期间和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供应工作中,各级供销社所属农资企业要模范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内部监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不串通涨价,不囤积居奇,不哄抬价格,不谋取暴利,切实把中央和省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民的手中,为受旱灾地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为夺取安徽省农业丰收,为安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河南省的旱情同样严峻,省供销社根据省委、省政府抗旱浇麦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及时组成由主任带队、业务处室人员为成员的两个抗旱冬灌督导组,派驻许昌、漯河两市督促指导当地抓好抗旱冬灌,强化麦田管理工作,确保今年粮食目标的实现。省供销社督导组到达两地之后,深入到8县区40多个乡镇实地查看冬季麦田管理的情况,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当地科学调控浇水追肥,确保抗旱浇麦工作任务的落实,并将督导情况及时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截至2月3日,许昌市小麦播种面积为325万亩,干旱面积195.5万亩,已浇灌157.8万亩,投入抗旱设备4.9万台套,中耕222.3万亩,追肥97.5万亩,化学除草174.3万亩。漯河市小麦播种面积为217.5万亩,干旱面积210万亩,投入浇水机械36723台套,累计浇水106万亩,已中耕112万亩,追肥30万亩,开展化学除草80万亩。
在督导抗旱浇麦工作的同时,河南省供销社积极保障农资供应。
河南省供销社针对冬季麦田灌溉追肥,督促指导系统农资企业采购名优农资商品,及时组织调运,搞好自储联储;采取建立购销台账、预约登记等办法,调剂余缺,满足个别需求,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已组织化肥128.38万吨,其中尿素37.52万吨,复合肥39.1万吨,二铵9.33万吨;购进农药5564吨,其中杀虫剂2724吨,杀菌剂1175吨,除草剂1287吨;购进农膜4126吨。
河南省供销社发挥30多个农资信息直报站点的作用,对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品种跟踪监测,及时把握价格变化。当前,农资价格普遍下降,市场有价无市,销售趋于冷淡,企业经营困难。当前尿素销售价格为1650元/吨左右,磷肥590元/吨,混配肥2250元/吨,硫酸钾肥380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以上各品种的下降幅度在40%左右。杀虫剂平均销售价格为12000元/吨,杀菌剂平均销售价格为17000元/吨,除草剂平均销售价格14000元/吨,同比下降在50%左右。农膜购进均价销售均价10200元/吨,同比下降4800元/吨。
在冬灌前夕,以“豫农”、“新合作”、“惠农达”、“鹏宇”、“万庄”、“天福”等农资骨干网络为依托,发挥209个配送中心的作用,开展连锁经营,把农资商品及时配送到1.21万个乡村销售网点。同时,各经营网点采取建立台账、预约登记等办法,开展送货物、送技术、送帮扶等各项服务活动,保证随到随购,随要随送。
>>背景:罕见旱情悄然发展
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达1.39亿亩
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2月4日,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39亿亩,约占上述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6%,其中重旱4389万亩。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46亿亩,其中作物干枯98万亩,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为了应对这次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国家防总于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并派出6个工作组,赴旱区指导抗旱。近日,国家防总商财政部再次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支持旱区抗旱工作。
>>原因
气象专家分析,导致大部地区入冬以来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充足的水汽。今冬的大气环流有些异常,造成了孟加拉湾水汽很难输送到我国大陆;二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路径偏东偏北。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地区易受西北气流控制,造成了大陆盛行西北干冷气流,湿度条件较差,不易形成降水。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旱会商会分析,当前北方冬麦区旱情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所有这些,直接指向两大要害: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由此,当下抗旱工作的重心毕现。
>>措施
一是千方百计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目前,部分冬麦区城乡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突出。各地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要认真摸底排查,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供水紧缺城市要强化用水管理,进一步加强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要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必要时要采取应急措施,组织工矿企业和抗旱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拉水送水,确保旱区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二是抗旱稳粮。“稳粮”是中央明确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持续冬旱给夏季粮油生产蒙上阴影,对全年“稳粮”目标的顺利实现埋下隐患。因此各地政府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黄淮海区域也是老旱区,旱灾损失历来严重,近十多年来,由于黄淮海大部区域降水严重偏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抗旱任务十分艰巨。各地要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灾、抗长旱的思想,把冬春抗旱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当前麦田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主要问题:一是麦田旱情有所加剧。二是部分干部、群众对麦田旱情认识不足,有侥幸和麻痹思想,抗旱保苗、抗旱浇麦进度较为缓慢。三是个别麦田底肥不足,施肥不匀,部分点、片有黄苗现象。
建议:一是加快麦田浇灌进度。有水浇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农民人停机不停,加快浇麦进度,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二是指导农民追肥。在继续指导农民浇水的同时,对脱肥麦田和底肥不足的麦田适时追肥。三是普遍中耕,增温保墒。督促指导农民中耕,破除板结,增温保墒,消灭杂草,促苗早发。四是加强预测预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