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解决银企资金供求矛盾的一次探索

□ 夏乐甫 贾玉增 孙毛华

编者按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国家和地方党政宽松政策引导下,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快速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民间工业”风景。但是,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造成民营企业贷款瓶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担保难”,而农村信用社因为过去一些企业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最后用难值几文的一把抵债资产冲抵了当时贷出的上千万资金,造成信用社“惧贷心理”,对企业贷款实行“谨慎”政策。

  如何既能很好解决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又能保证农村信用社资金安全?对此,河南省新野县在该县农村信用社积极建议筹划下,于2004年初成立了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探索。4年多来,该担保中心会员企业由当初的49家发展到如今的94家,担保基金由最初的870万元增扩到现在的1465万元,信用社累计投放贷款5亿多元,到期本息收回率达到100%,较好地解决了县域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深受地方党政的赞扬和企业的好评。

  事实证明,成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解决农村信用社和企业之间资金需求与贷款安全的有效选择。

 

  政府牵头 成立担保中心

  本着“入会自愿,交纳基金,相互合作、风险共担,按信用等级授信,为会员服务”的原则,2004年5月,在农村信用社倡议、县民营企业发起,县政府组织下,首先县财政注入了100万元启动担保基金,49家企业则按照生产规模、信用等级等交纳了入会基金,由此成立起了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新野县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基金账户开设在县信用联社并实行封闭管理,专项用于风险贷款的清偿。

  其组织架构为:担保中心入会企业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利机构、理事会为决策机构、县政府选调的公职人员为办事机构,其日常工作主要是审查企业入会资格,确认入会企业担保额度,协调会员企业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业务往来,监督会员企业的财务变化,对担保基金运行进行管理等。

  严格入会门槛

  为了确保担保中心的良性运作、建立担保中心与农村信用社的长久合作关系,根据信用联社建议,对企业入会的条件进行了严格审查把关。

  首先要求会员企业必须是农村信用社社员,企业根据规模大小,法人投资股不得低于1万元。其次要求会员企业资产负债率必须在60%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在150万元以上、资产未做任何抵押、基本账户必须在联社系统内开立。第三,会员企业自愿向担保中心交纳最低不少于1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入会基金。第四,会员企业必须与担保中心签订固定资产反担保协议,并在土地、房管、工商部门办理一次性登记,即会员企业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一旦发生,企业什么时候全部还清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其资产抵押才能随之结束,对因不能还贷而让担保中心替其还贷的会员企业,由担保中心对其资产进行拍卖,来补偿由其所造成的担保基金损失数额,并取消其会员和贷款资格。

  统一授信标准

  评定信用等级。参照有关方面规定和根据《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联系当地实际,新野联社、县担保中心共同抽调人员到申请入会企业实地查看生产场地、厂房、设备,认真调查营销情况、分析财务状态,并通过走访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来最大深度了解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为等级评定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搜集整理企业资料后,按照统一的信用等级各项指标分值,计算出每个企业信用等级得分,经联社信贷部门复查核定后,提交县联社贷款管理委员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审议和最终确认。

  做好贷款的每个细节

  依法合作,实行贷款审慎原则。由县联社与县担保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合作业务开展的保证期间、项目、最高担保额、会员企业违约处置、担保基金偿还贷款划转等事项。

  按属地就近原则,指定当地农村信用社派出专职客户经理为会员企业的服务责任人,建立起会员企业综合服务档案,内容包括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任职资格书、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财务报表、同担保中心签定的反担保合同签证、股金复印件、入会基金复印件、信用等级评定审批表、授信文件等资料。

  贷后立体监控

  基层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主任、联社信贷部门分别在贷款发放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后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信誉弱、还贷不及时、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联社与担保中心经过协商,以劝说或法律手段使其归还贷款后,退出担保中心。

  4年多来,已有4家会员企业因管理不善,在还清贷款后被劝说退出担保中心;6家会员企业存在着多头借贷和法人道德等问题,联社提前发现后,及时向担保中心警示,通过扣划担保中心基金账户存款,偿还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而担保中心同时也通过反担保追索权,依法保全拍卖了企业资产,追回了因发生代偿性还款而造成的基金损失全额。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