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来供销社不后悔!”


  讲述人:河南省林州市原康镇供销合作社主任 郭九山

  整  理:本报记者 王琥

 

  我是1998年8月份来河南林州原康镇供销社当主任的,在这之前我一直搞建筑,还做过原康镇寨南背村的支部书记。1998年林州市供销社搞开放办社,我就是这样来供销社的。来供销社前家里人都不支持,说我放着好好的建筑不搞,非要去那么个烂摊子,想都想不通。但是我当时就想来干点事情,既然供销社信任我,就毫不犹豫来了。开始时原康镇供销社发展所需资金紧张,我就拿了自己的40万元先用着。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镇里到处都是供销社的房子,不管是养猪养鸡,还是收麦子,供销社都参与,家里人也慢慢地都理解我了,现在都很支持我。

  从1998年到今年,我在供销社干了快11年了,从来没有后悔过。为什么不后悔呢?因为我有这么几个感受。第一,在供销社服务“三农”最有信心。你看现在村里人们买东西都到供销社的店里来买,大家对供销社有信心啊。第二,供销社的人都很朴实、很热心,大家干起工作来真的是一家人。第三,不管是总社还是省社,领导的眼睛都非常“亮”。在供销社干好工作就要重用你,干不好工作就要换你,我觉得这一点很好。2008年,原康镇供销社上缴税收800万元,我觉得2009年我们能突破1000万元。

  “谁也离不了供销社”

  现在我们镇上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由供销社承担的,比如大鼓、大铙、米面、油、蔬菜、烟酒和娶媳妇用车等都是由供销社提供。我们供销社锅碗瓢盆现在一共准备了20套,都是免费供大家使用的。通过使用咱们的锅碗,就带动了烟酒等的销售,利润很可观。现在结婚请的人很多,有时20套锅碗瓢盆都不够,甚至会出现使用冲突的情况。大家用之前给我们打个电话,咱们有个工具车,吃的喝的、鞭炮、灯笼一下子就送过去了,方便得很。现在我们那里农村办红白事,每家至少要在供销社买一万元左右的东西,老有人给供销社打电话,忙得很,也红火得很。现在不仅是原康镇,甚至是全林州市里各乡镇人办红白事都给供销社打电话,村里是谁也离不开供销社啊!

  现在我们当地人都说供销社有钱了,你看我们镇上好多房子都是供销社盖的。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供销社参与了好多事情,其中2008年我们搞了60000平方米的住宅楼。我们让山里的农民搬出来,每家大概90多平方米,楼里上下水、天然气都有,很方便。住宅楼一层是门面店,种完地还可以在店里卖点日用品等。农村现在很不错,大家都有钱了。

  我们供销社还大力生产绿色农产品。附近的洪河村土质非常好,我们就种了不少谷子,统一管理,统一施用有机肥,统一加工包装,统一销售。我们申报的“大山”牌小米现在能卖到三四元一斤,而且还供不应求。我们在山上饲养柴鸡,用玉米、山上的草等来喂养,这样产的鸡蛋质量很好,一斤能卖五六元,销路特别好。我们搞了“大山”牌系列绿色产品,除了小米和柴鸡蛋外,还有药材、花椒、柿饼、核桃等。

  “不换思想就换人”

  农村市场很大,就看你怎样做了。比如咱们的供销社分销店,有些店就做得好,有些店就不行。不行的店主要是经营的思路太老,你不能人家要啥你就拿个啥,这不符合现在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咱们就提出来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人一换,局面就打开了,路子就活了。

  原康镇供销社现在进新人,我们都是要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好多大学生想来供销社工作都来不了,这都有指标限制的。我要的都是管理人员,比如咱们招了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负责专业合作社工作,平时上网查资料、给合作社产品找销路都是他要管的。想进供销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前咱们招人要的学历是大专,2008年就改成本科了,当年招了两个人,分别是学林学和畜牧的。

  每个日用品分销店都配有两辆车,每年经营人员都能挣个几万元。以前出去打工的人不少,现在一看来咱们供销社搞经营比打工强多了,所以我们供销社的队伍是越来越大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