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2008年各地展会的信息,笔者以为,从茶叶消费、品牌建设、营销策略、价格等几方面透露的迹象来看,今年中国茶业市场将出现五大趋势,值得业界关注。
普洱茶触底反弹
2007年,普洱茶市场泡沫被击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接踵而来。
2008年,虽然普洱茶的的产量、销量均有“压缩”,但销售区域却明显扩大了。普洱茶的国内销售区域扩大了近一倍,大部分大中城市都设立了销售点,消费群体增加了三成多。南方普洱茶的传统销区,熟茶销售比去年增长了30%左右,且东北、西北等新兴市场扩张较快,消费目的正从以收藏为主向以品饮为主转变。普洱茶已经进入依靠品饮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消费行为更趋理性。
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对普洱茶也改变了以往的“回避”态度,开始“抄底”,普洱茶已现“触底反弹”迹象。
2008年12月,普洱茶国家标准实施。2009年,普洱茶经过起起落落之后将进入相对平稳期。
茶种消费多元化
茶叶消费地域性一直很强,如福建偏乌龙、云南偏普洱,这种状况在逐步改变。地域性消费在逐步淡化,乌龙茶、红茶等多种类在茶博会上异军突起。
武夷山大红袍今年出乎意料地好卖,武夷山市近年的品牌建设、推广活动是重要原因之一。
来自台湾的冻顶乌龙亦大受好评。各地茶博会专门设立了“台湾名茶”展区,展区前参观、采购的市民与客商络绎不绝。
和乌龙茶一样,红茶也大受欢迎,越南、斯里兰卡、肯尼亚的国外红茶,武夷山正山小种以及云南滇红等国内红茶,掀起了一场“红茶风暴”。
茶叶消费的多样化还表现在,从消费人群看,茶叶消费者呈年轻化倾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喝茶;从口味上看,有一部分消费者口味正由传统口味向新口味转变,如四川的藏茶,加入了花茶元素,口味新鲜,称为“爽茶”。
另外,茶食品、保健茶等,也将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中高端消费向品牌茶集中
笔者调查发现,各地展会上,知名品牌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并吸引了大批采购商、经销商。在广州茶博会上,云南大益集团3天销售了1000多套单价1940元的高端“大益”牌普洱茶,其他知名企业也有不俗的销售业绩。
近几年,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看重茶叶的品质、品牌和包装,买茶叶奔品牌的现象已日渐普及,散装、无牌无名的茶叶将逐步缩小市场份额。
各主要品牌企业都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抢占终端市场。这场抢占终端市场的竞赛最终会给国内茶叶市场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也标志着茶叶品牌化经营时代真正到来。
可以预见的是,品牌建设将是今后中国茶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各大产茶区,各大茶类都将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品牌。
事件营销仍是营销主角
2008年最值得称道的事件营销典范,当属龙润普洱茶成为奥运特许商品。2008年6月,北京奥组委正式公布云南龙润茶业集团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生产商,“北京2008年奥运会限量版普洱茶产品”隆重面世,龙润茶业名满天下。
利用重大事件展开营销是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已成为营销中的一把利器。作为品牌推广传播的先锋手段,事件营销近几年在茶界愈演愈热,成为相当流行的营销手段。它避开了国内媒体近年来收费居高不下的状况,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宣传成本。
2009年,茶企的营销方式会不断花样翻新,但事件营销将仍然是主要手段。从长远看,茶业市场将进一步好转,将有更多领域听到茶业企业发出的声音。
价格趋向平稳
笔者调查发现,2008年展会上,茶叶明码标价现象普遍。大部分茶叶每斤售价在100-300元,茶叶价格进一步透明和规范。
茶叶价格是由产销双方决定的。从市场上看,中国茶叶产量与内销市场基本上呈正比增长。宏观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茶叶价格不可能大起大落,将趋向平稳和理性。
另外,各类茶标准的相继实施也有利于价格管理和控制。
价格规范也是茶业企业健康发展本身所要遵循的规律。面对消费者的零售价,往往随意定价。随着消费者对品质与品牌要求的提高,茶叶企业自身要想做强做大,规范价格是必由之路。
不可忽视的是,各类茶叶展会将原产地厂商、经销商直接面对消费者和采购商,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成本,使价格信息透明度提高,各地差别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009年,中国国内的茶叶价格总体将趋向平稳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