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学生“村官”领办合作社

□ 本报驻重庆记者 杨耀文 通讯员 任晓吟

  图为江北区组织部部长王和平(左一)在合作社成立仪式上,对区五宝镇干坝村花椒、苗木专业合作社授牌,两位“大学生村官”——西南大学研究生杨泳(右二)、清华大学研究生柳岸表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合作经济做大做强。   任晓吟 摄

  在重庆市江北区最偏僻的干坝村,有两个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毕业于西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硕士杨泳和柳岸。目前两人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主任助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村官”。两人在村里为农民群众办了不少事,而他俩一手领办的“花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骑牛山花木专业合作社”更是受到了当地领导和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干坝村地处江北区五宝镇南部,离市区50多公里,是典型的农业村,粮食产量低、经济收入少。杨泳和柳岸到农村当上村官后不到一周,便开始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他们发现干坝村除种植水稻、玉米外,还种植经济作物花椒、苗木等。村里2002年开始种植的“江津九叶青”花椒,目前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但是种植户大都为单户种植、管理粗放、销售渠道单一、经济效益不理想,而且在花椒销售季节,面对一家一户的销售模式,收购商竞相压价,使得花椒种植户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极大地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同时,他们发现当地苗木种植中也存在同样情况。在摸清情况后,他们针对农民在技术指导、市场销售、产品提档升值上的实际困难,决定以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他们主动找到江北区供销合作社希望能得到支持,区社工作人员不但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程序向他们作了详细说明,而且区社领导班子和业务科室人员还多次深入干坝村上门指导服务。

  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两人开始耐心地做农民群众的入社工作,多次登门拜访,以闲聊的方式帮助他们进行对比算账,消除心中疑惑,通过具体事例来解释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和优势。如:干坝村7社的刘胜福种植了100棵花椒树木,由于是单户销售,单价只能达到3元/斤;如果加入合作社,由对口大公司统一集中收购,单价可以达到7元/斤左右,同样的产量,收益提高一倍还多。通过两位“村官”挨家挨户、认真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干坝村花椒和苗木种植户纷纷主动要求加入专业合作社。

  在两位“村官”的不懈努力下,干坝村顺利申请注册登记了“重庆市江北区干坝村花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重庆市江北区骑牛山花木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社实际运作过程中,两位“村官”充分利用自己年轻果敢、勇于创新的优势,不断为专业社经营发展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原本是花椒生产中的废料——椒籽,也可以作为生产高档蔬菜芽苗菜的辅料。为此,他们专程赶赴江北区碧云沟菌菇专业合作社进行考察,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精神,与区域外的专业合作社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变废为宝。现在双方已经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一旦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2008年12月5日,在江北区五宝镇干坝村举行了专业合作社授牌仪式,区委组织部王和平部长、市供销合作总社、区供销社、区财政局、区新农办等相关部门领导到会表示祝贺。两位“村官”表示: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知识面广的特长,对种植户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实施一条龙服务,扎根农村,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将干坝村合作经济产业做大做强、将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联系,带领全体社员闯出一条致富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