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赤壁》中茶的八个细节


  《赤壁》(下)多次出现饮茶场面,看得出编导者对茶的偏爱,难能可贵。有一些茶的细节,值得关注,或可商榷。

  细节一:

  影片第一次出现茶的场面是周瑜在练剑时,小乔在一旁煮茶,并赞扬周瑜“其疾如风”的剑法,周瑜说:“万卷兵书,都不如你泡的茶好。”

  “泡茶”一词出于明代发明瀹茶法之一的“撮泡法”,唐代饮用粗茶时切碎用沸水浸泡,谓之痷茶,是泡茶法的初始。

  细节二:

  小乔说:“如果我们可以请曹操喝杯茶,不谈战争,只谈风月,那该多好。”

  其实,“杯”应该说成“碗”更为贴切。小乔的想法代表了古今茶人的善良愿望。前两年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在北京给茶艺师讲禅茶文化时,也曾说过:“如果布什和本·拉登能够坐下来一起喝杯茶的话,世界和平就不难了。”

  细节三:

  周瑜说:“我看他不是懂得欣赏茶的人”。

  似乎有些武断。曹操的品格具有茶的包容性,能够广纳贤才,希望“天下归心”。他既然能与刘备青梅煮酒谈论英雄,也一定会应小乔之邀与周瑜品茶论道、吟风弄月的。需知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学家呢。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他既有“人生几何,对酒当歌”的感慨,也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豪爽。他饮起茶来也很投入。他刚把茶碗端至嘴边,部下来报好消息:“东吴那边已乱,刘备带着他的人马走了,他们的联盟瓦解了。”曹操不动声色,继续品茶,先闻茶香,咂了口茶,连说“好,好!”

  细节四:

  小乔为解救东吴,只身来到曹营。曹操告诉小乔,早年去她家的时候,那时她已经是小美人了,“正在学茶艺”。

  “茶艺”一词虽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我国台湾茶人新创的,但从曹操口中说出,并无不妥,而且倍感亲切。因为茶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古书上没有出现过茶艺两字连用,但从古人嘴里说出来却不是不可能的。

  细节五:

  战事临近,迫在眉睫,曹操却被小乔的茶艺表演所吸引,本来想“等打完这一仗,来喝你沏的茶”。小乔却挽留他“先喝一杯吧”。小乔请曹操“先观汤色,闻茶香”。

  “沏茶”和泡茶一样,都应是明朝以后的瀹茶法。小乔表面是请曹操“平静一下”,其实却是为了拖住曹操,给东吴的军队赢得更多的时间。汉魏时期的茶汤应该不是影片中那样的汤色,而是“汤华浮泛,焕如积雪,晔若春薮”,即如白雪般明亮,春花般灿烂。

  细节六:

  曹操居然来了兴致,和小乔探讨起茶艺:“这烹茶最难的是什么?”小乔耐心解说:“茶叶,火候,水质,器皿,都有讲究”。

  此语应出自明代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细节七:

  小乔偷瞥一眼营帐外面的水域,知道很快这水面将成为一片火海,便脱口而出:“比较难的是煮水。”曹操不解其意:“煮水?”小乔娓娓道来:“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此时用茶,茶品最佳;腾波鼓浪,为三沸,再煮的话水就老了,不能喝了。”

  这几句话基本上出自唐代陆羽《茶经》,但二沸时不能饮用,而是舀出一瓢用于止三沸,然后投茶。

  细节八:

  小乔边说边舀茶水,茶碗的水溢出,曹操连说“满了,满了”。小乔意味深长地说:“丞相,你不就像这个茶碗吗?你这人一向都是满的,所以别人的话根本进不到你心里,你怀着满满的心来到赤壁,有人会帮你倒空的。”说罢她把茶碗倒空了。这时曹操才明白小乔的真实用意,以至于战败后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我会败给一杯茶。”

  曹操知道茶斟七分满,才会知道小乔此番话的含义。不管是茶的魅力还是小乔的魅力战胜了曹操,但身为丞相的曹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那种喝茶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王者风范,使他虽败犹荣。这和周瑜认为曹操竟然把战争看成了一杯茶觉得可悲形成了鲜明对比。无论是谁帮曹操倒空了茶,曹操赤壁战败后回到北方,建功立业,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代伟人,流芳百世。正如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所说,人最好常将茶杯倒空,空了才会有。佛理说,空即有。所以,倒空了茶杯才有新的茶喝,人也不会自满自大。

  (王梦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