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浙茶设计制度的幕后英雄
——记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家斌

  1953年从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学专业毕业后,王家斌就被分配到了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他在那里工作了43年,直至退休,曾任茶叶科长、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浙江大学茶学系兼职教授,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1993年,王家斌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还担任了浙江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杭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杭州联络处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看护浙茶的根基

  解放前,浙江省的茶园零星分散,产量低下。刚参加工作时,王家斌积极推广条栽密植“新茶园”,种植密度比原来丛栽的老茶园增加2倍。到1957年,全省条栽密植新茶园发展到4.7万公顷,比1949年扩大1倍,产量增加近4倍。

  文化大革命中,农业厅基本瘫痪,只留下王家斌一个人继续抓茶叶生产,他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宣传毛主席“以后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经过几年努力,1977年浙江省茶园面积由1966年的4.7万公顷发展到15.8万公顷,产量突破5.2万吨。

  1982年,浙江茶叶产量达到10.7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之冠。年产5万担的基地县建设,浙江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到农林部、外贸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肯定和支持。

  1983年后,大宗茶出现滞销,浙茶生产形势严峻,王家斌及时提出了“多茶类、多渠道、多口岸”的“三多”战略和开发名优茶的多项技术措施,引导全省茶叶产制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型向追求茶叶质量、效益型转移。

  浙江省茶树植保工作原来比较薄弱,病虫害日趋严重。1971年,王家斌和中茶所的陈宗懋同志共同创建了植保联系网点,他们以点组网,12年中共印发茶树病虫害测报资料724期,16万余份。

  恢复浙茶的声誉

  浙江有许多名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西湖龙井外,其它名茶都已销声匿迹了。1974年,王家斌深入景宁县调查,发现了一份“横扫四旧”中被遗弃的珍贵史料——1915年“惠明茶”曾获国际金奖的奖状。他如获至宝,撰文在茶叶刊物上作介绍,并多次与当地技术干部共同研究恢复措施,经过1至2年的努力,终于使“惠明茶”恢复创新生产。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家斌花费了许多精力,从事浙江历史名茶的创新工作。至1982年,他参与指导了余杭“径山茶”、长兴“紫笋茶”、“开化龙顶”、景宁“惠明茶”、“莫干黄芽”、“安吉白片”等多种名茶的开发和恢复,这些浙江名茶至今久盛不衰。

  王家斌还起草了《浙江名优茶质量评比暂行办法》等文件,大大加快了浙江名茶发展步伐。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名茶不到几百吨,1998年名优茶产量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0.58%,产值占67.05%。

  浙江历来手工制茶。20世纪50年代,王家斌参与余杭炒青绿茶机械化试点工作,拟订了炒青绿茶初制机械“浙江58型茶机”与工艺技术规程,并投入批量生产。1959年,生产7000余台茶机,开始向全国推广。1967年,他对茶机又进行改良鉴定,命名为“浙江67型茶机系列”。

  1979年,王家斌向省政府、农办、财办写了报告,要求在重点茶区建立初精制联合加工厂。1981年,全省已经有18个县45个国营茶厂和重点乡镇建立初精制联合加工厂。

  王家斌对浙茶文化也深有研究。他以翔实严密的材料证实,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浙江余杭径山茶宴。1983年,王家斌宣读了学术论文《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获得学者好评。1998年,新华社浙江分社就此发了电讯,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本栏目由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 组稿  

  电话:010-65254062   E-mail: wujuenong@sohu.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