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也说“茶话会”

安明霞

  新春来临,各级组织、各个单位组织的茶话会此起彼伏。最近出席几次新春“茶话会”,颇感通过“茶话会”这种形式来拜年非常有意义。

  记者以为,“茶话会”之所以受到追捧,全因有了茶。座上一杯清茶、几碟干果,来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轻松而融洽,茶便成了这种气氛的调味剂。不管杯中茶的品质如何,因为有了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和谐。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平和,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茶话会上,领导不再高高在上,更多的是送给大家一些祝福的话语,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员工也因此而倾吐心声,加强了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拉近了关系。

  其实,茶话会这种形式早已有之,不过形式不同于今天。茶话会最早起源于三国,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末代君主孙皓,每宴群臣,必尽兴大醉。大臣韦曜酒量甚小,孙皓便密赐“以茶代酒”的方法。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且普遍起来,很像今天的茶话会。茶宴多以名茶待客,宾主在茶宴上一边细啜慢品,一边赋诗作对,论天说地,谈笑风生。唐宋时的“泛花邀客坐,代饮引清言”和“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便是对茶话的描述。如今的茶话会内容已经远比过去丰富了,或用于友朋联谊,或节日欢聚。 

  真正通过“茶话会”来拜年还是始于1982年。那年春节,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团拜会上说:去年开始改革团拜会,以清茶一杯招待大家。于是《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为题报道了这次团拜会。从此以后上下仿效,蔚然成风。每年新春或中秋、国庆时节,上到中央机关,下到各种组织、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要举行“茶话会”,通过茶话会向大家问候。特别是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通过茶话会这种形式来拜年最为广泛。 但近几年“茶话会”似乎更加流行,这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反对奢侈浪费”有重要的关系。 

  “茶话会”不仅是人们联络感情的最佳桥梁,还是倡导节俭的最好形式。茶话会往往是一杯清茶,几碟干果,既达到了联络感情的目的,又防止了大吃大喝的奢侈浪费之风。茶性“俭”,清茶一杯是廉俭的象征。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就倡导“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国内许多知名人士也提倡“以茶倡廉”,所以“茶话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反对奢侈浪费”的体现。

  尽管“茶话会”年年举行,但诚如《人民日报》所报道,“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