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期的方向迷失之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这艘大船又重新找到了航标,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航程。“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金融改革指明的新航向。这意味着农村金融改革将不再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的修补与改良,而是进入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阶段。
日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发表了一篇题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的署名文章,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30年改革成就和发展经验的回顾和总结,提出实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策略。
服务“三农”不能动摇
蒋定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三农”发展,是我们研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解读:服务“三农”需要引起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各类机构和资本,尤其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的重视。近两年,部分在改革中实力逐渐增强的农信社,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出现追求商业利润而盲目求大的倾向。在贷款投向上,利润回报较低的涉农贷款的发放比例不断降低,而利润较高的非农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甚至有些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变更会计科目将非农贷款虚报为涉农贷款。此外,不少新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商业投资回报也往往在贷款投向上向利润较高的产业和项目倾斜,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资金总量快速增长但涉农贷款总量增长却极为缓慢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改革发展倾向背离了农村金融改革初衷,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以创新为改革注入活力
蒋定之:面对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必须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在防范风险基础上,持续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解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工作重点。创新是农村发展的动力,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乃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举标志着我国官方推动的农村金融创新战略正式启动。
其实各地农村金融机构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以及信贷担保方式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信社开展了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水面及沿海滩涂抵押贷款等新的抵押贷款担保模式,以及积极探索农用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抵押的有效方式等,事实证明,这些创新型的探索为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沿着市场化的航道前进
蒋定之:要着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市场化建设,积极构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谋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长期利益的可得性,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在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解读:如果对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成果进行经验总结,那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坚持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活力与效率,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走过的30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凡是坚持通过计划手段进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时期,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情况都不太理想,而近年来国家逐渐坚持将市场化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导向作用以及对于机构类型的选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激活我国农村金融的活力,促进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
尤其是自2006年末银监会通过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吸引、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办业务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出现明显的改观。各类资本的积极参与、各种新型机构的纷纷出现,不仅为农村提供了新的金融资源供给,也对原有的存量机构改革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改革的步伐反而变得更快、更稳健。
改革远航还需政策东风
蒋定之:本着历史问题历史对待、政策问题政策解决的实事求是态度,抓紧建立以财政和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解读: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轨时期,农村经济欠发达、自然风险大、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现阶段农村金融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历年亏损严重等问题,这在客观上与金融的商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矛盾。
要在发展农村金融与实现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实现平衡,政策扶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必须建立健全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扶持作用。
在财政政策上,核心是“多予”,重点是建立农业贷款贴息政策。加快制定出台农业贷款贴息办法,发挥“财政小补贴撬动信贷大资金”的政策效应。在税收政策上,核心是“少取”,重点是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加快建立以县域机构和涉农贷款投放双层纬度的税收减免制度,适当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并予以长期化、制度化。
在货币政策上,核心是“放宽”,重点是完善差别准备金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可运用资金,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实力。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按年度设定并动态执行相应的准备金率。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采取导向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当地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促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记者手记
30年改革仅是一个开始
从1978到2008,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变革进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回望30年的改革脚步,改革的成果闪耀在农村金融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如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已经走过的30年改革并不能算一次成功的案例。30年来,在我国整体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而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恰恰是造成农村经济陷入迟滞的重要原因。有分析称,“纵观我国30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大部分时间着眼于存量改革,寄希望于通过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来达到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事实证明,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无法刺激原有金融机构的改革热情,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以及对农村经济的积极支持也就无从谈起。2006年银监会农村金融新政的发布,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的篇章。”
两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农村金融改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将农村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比作一次远航,此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性前进只能算是在浅水区的“试航”。在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时,前进的航程充满未知。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在此背景下,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客观地说,30年改革取得的成果,并不足以担当起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30年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依然需要坚定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