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范旷)2008年12月28—30日,首届“草根金融论坛暨梨树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
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与会代表与部分农村金融专家、学者和政府涉农官员就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态势以及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展开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切实提高农民信用组织化程度是当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举。”
论坛发起人——辽宁盛京仁爱农村金融项目负责人谢勇模首先指出,“目前全国各地农民自发的资金互助组织很多,但是有金融许可证经营的仅有10家。农民并不是没有互助合作的意愿,而是不了解农村合作金融政策和制度,因此需要通过论坛的方式,让农民了解政策,推动农民信用合作发展。”
在回答代表们关于存在“无照经营”现象的疑虑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副教授认为,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申请牌照并正式组建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国家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中国农民合作金融的春天已经来临,不仅“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还“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如同谈恋爱和结婚,先谈着然后才能结婚,可以先尝试运行,再积极审报,前期是自由恋爱,这符合自愿与民主原则,也符合内生性草根金融的发展规律。
安徽省凤阳县人民政府农村金融发展顾问姜柏林在论坛上提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农民信用组织化,从而没能解决“大银行和小农户”、“大市场和小农户”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改革关键是提高农民信用组织化,要围绕农民信用组织化下功夫、作文章、给政策、增投入,需要建立大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流动性融资支持制度,农民信用组织化才能提高,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才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