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的直营店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员工们忙得连收钱都来不及。虽然“海盛”牌猪肉比起市场价平均一公斤要多出一块钱,但还是挡不住前来购买的人,猪肉常常是供不应求。如今,“海盛”牌猪肉已经占了江苏海门生猪市场的三分之一,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而它的创办人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社长唐惠娟更是为今天的成绩整整打拼了11年。
经历曲折后创建“海盛”
见到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社长唐惠娟的时候,她正在为合作社申请引进最新设施设备资金,年轻、有气质的一副女强人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她竟然是海门市最大的生猪养殖户。对于她来说,最初“养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早前她是海门包场镇上大名鼎鼎的酒店老板,然而因为打白条、欠帐太多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包场镇第三产业办公室工作,负责生猪采购的父亲向她提议:“要不,你去养猪吧!”
从老板变成养猪人,让唐惠娟一时间难以接受,但1997年的时候猪肉涨价非常厉害,唐惠娟还是硬着头皮养起了猪,谁料买了800多头猪苗,猪却生病了;学完技术会养猪了,猪肉掉价了;把猪养肥了,反而更不值钱了,唐慧娟前些年开酒店攒下的家底被这些猪吃个精光,不得已,她只得求助小刀手(市场上卖猪肉的),但是看到利润都被这些小刀手拿去了,自己却还是在赔钱,唐慧娟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此要自繁、自养、自宰、自销,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利润。
慢慢地通过争取政策和提高猪肉质量,唐惠娟的生意越来越好了,邻边的村民看到她养猪养的这么好,也纷纷向她取经养起猪来。既然大家都想养猪,而且光靠自己那点猪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唐惠娟决定,大家何不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这样把自己多年养猪的经验传授给村民也防止他们再走弯路,又可以带领大家致富。2005年唐惠娟在包场供销社领办下和22户养猪户成立了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
让“海盛”成为海门的名牌
成立合作社之后,猪肉的量跟了上来,合作社决定让“海盛”猪肉走出包场的市场,销往海门市区的各大市场。在海门,人们大多不喜欢太肥的猪肉,瘦肉反而价格高,而“海盛”猪肉恰好非常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口味,瘦多肥少,很快在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销量。“你生意好,别人就要眼红,就要找你麻烦!”唐惠娟很无奈地说,“市场上别的卖肉的都不干了,说唐慧娟不走,那他们就全撤。”很无奈,唐惠娟在劝说下撤出了市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走出了市场,“海盛”牌无公害放心肉专营店开了起来。
因为开了店,猪肉的价格不得不比市场价上涨了一些,但顾客们还是非常愿意来“海盛”专卖店买肉,“‘海盛’是我们海门自己产的肉,而且是无公害的,我们放心!”“‘海盛’的购物环境好,不像市场上脏又乱,买了我们放心!”“‘海盛’的肉不肥不瘦,最符合我们的口味!”这些都是前来购买“海盛”牌猪肉的顾客的想法,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走了很远的路前来买肉。
为了方便顾客购买,“海盛”牌猪肉直营店已经在海门开到了5家,“海盛”已经成为了海门的名牌产品。
把“海盛”做精做深
如今,虽说“海盛”已经是海门地区的名牌产品,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已经扩大到了380户,猪肉也获得了国家无公害猪肉的审定,但唐惠娟说,比起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养殖户还是有一定的距离。2009年对“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一如既往地保证猪肉质量,同时,要加强设施改造,将合作社的生猪养殖基地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养猪场,从饲料的配比、猪圈的设计、猪粪的处理都使用国际先进技术。
唐惠娟说:“‘海盛’猪肉现在已经供不应求了,但我们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生猪行业投资大,风险大,作任何决定都不能草率。合作社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所有社员的,让‘海盛’做得更深、更精才是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