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12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08农村金融轨迹


→ 对手一:商业银行

从“集体撤离”到“集体返乡”

  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多股新势力中,商业银行并不是最早进入的,但商业银行大范围重返农村市场,却是2008年最受关注的一个农村金融事件。

  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掌握在一部分规模庞大的商业银行手中,这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突出现状。近年来,商业银行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将大部分金融资源配置在城市金融领域和非农产业,而这些配置在城市金融领域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存款。这种社会金融资源的不平衡流动和配置,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资金严重“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商业银行而言,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十年的轮回。十年前,令人遗憾地集体撤离;十年后,一场令人震撼的返乡热潮正在上演。

  十年前,一场商业化金融改革,使大量银行业金融机构选择从农村市场“集体撤离”。当时,工行、建行、中行纷纷从县域大量撤出机构网点,向城市集中,一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行也从乡镇大量撤出机构网点,向县城和城市集中。有资料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在部分县域地区的机构网点裁撤率甚至高达40%以上。而现在县域范围内仅存的营业网点,也大都奉行“只存不贷”的策略,充当着将农村资金带往城市的“抽水机”的角色,这大大削弱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

  十年后的今天,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态度却发生了峰回路转式的转折。颇具意味的是,当年“集体撤离”农村市场的商业银行们,在2008年通过各种渠道“集体返乡”。

  在返乡的热潮中,举着服务“三农”大旗的农行理所当然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作为国家支持其股份制改革的条件之一,近年来农行重新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在总结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农行也开始尝试探索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回归农村市场。2008年8月18日,由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发起人设立的两家村镇银行在湖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开业,开创了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标志农行在多渠道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农行的回归,仅仅是商业银行重新下乡的一个开始。9月26日,由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的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大邑县正式开业,成为国内首家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股设立的村镇银行。继农行之后,一向将业务范围局限于城市市场的建设银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重返农村金融市场的接力者。12月9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正式开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建行在随后几日的公告中明确表示,将继续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独自或与外资战略伙伴一道,组建覆盖多个省区市的村镇银行网络,参股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这充分表明,建行回归农村的举动并非做秀或冲动之举,而是有着明确规划的战略举措。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下乡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下乡步伐也在加速。

 

→ 对手二:外资银行

抢滩登陆农村市场

  2006年银监会的农村金融新政,为各路意欲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本打开了便利之门。回顾农村金融新政以来,各路资本力量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抢滩登陆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金融新政实施以来,尤其是各路资本在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本较量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并不是本土金融机构,而是外资银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外资银行这些拥有着雄厚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庞大金融机构往往只会专注于城市金融市场中的高端客户,人们似乎很难将这些“高端”的金融机构与“贫困”的农村联系在一起。然而,自农村金融新政以来,人们突然发现在这场商业银行“下乡”潮流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正是这些“高端”的外资银行。

  2007年12月13日,由汇丰银行发起设立的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开张,这是全国首家外资银行设立的村镇银行,而汇丰银行的“下乡”行动,就此拉开了外资银行集体进军农村市场的序幕。2008年汇丰银行又陆续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成立了2家村镇银行,而在北京密云、广东江门恩平的村镇银行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汇丰银行有关负责人还表示,2008年将在内地农村设6至10家支行,未来两三年内将会设立30家支行。

  在汇丰加速进军我国农村市场的同时,其他外资银行的下乡步伐也在加快。2008年,渣打银行则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设立了一家村镇银行。临近年末,另一外资银行巨头——花旗银行也传来成功进军我国农村市场的消息,12月16日,由花旗银行发起设立的荆州公安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在湖北荆州开业,成为我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开始了外资银行参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另一种模式的探索。据了解,花旗集团的下一家同等规模的贷款公司也已获得中国银监会湖北监管局批准,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在湖北赤壁市开设。

 

→ 对手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小银行激活大市场

  2008,银监会决定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从6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回归农村的作用开始充分显现。

  来自银监会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亿元,增长10.4倍,各项存款余额37.1亿元,比年初增加32.2亿元,增长7.6倍;实收资本22亿元。其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破农户贷款余额11.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44.2%,累计向18858户农户贷款14.9亿元,农村小企业贷款余额13.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51.2%,累计向1554户小企业投放17.4亿元。数据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但在支农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实现了自身的良性运转。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此前表示,截至2008年10月31日,全国已有7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62家,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还有35家机构正在筹建,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将突破100家。试点成果证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提高了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的网点覆盖率,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对支持试点地区农民创业、农户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些新型金融机构有效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支农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有所提升。

  与银监会主导的农村金融新政的深入推进相对应的是,此前央行主导探索的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在2008年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2008年5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就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设立、资金来源和运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技术性指导,此举被认为是激活民间地下金融的一种手边策略。随后浙江率先全面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其他省市也相继跟进,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实现地下金融的阳光化,进而等待全面进军金融领域的机会,在2008年成为民间资本热衷的一种风潮。各地民间资本争夺小额贷款公司牌照的行动,一度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