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是茶产业的基础。如果茶产业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那么茶农就是它的根。只是,这块授予茶产业营养的树根,不仅关连到产业本身,还事关我国的三农问题。毕竟,在不少产茶区,茶叶是茶农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产业链条之外,茶农,还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涵义。
在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中,茶农处在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茶农面临自然农时的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茶农又常常只身一人,必须适应与大型企业集团的不对等谈判,达成个体与市场的妥协。于是,很多问题出现了。
在茶叶热销之时,茶农并不会因此而分享“热”的红利,因为茶叶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集中完成早期的流通;但是,在茶叶滞销之时,茶农却会首先受损,因为茶农的劳动成果也许很少有人问津。
茶农的手中,掌握着很多独特的传统制茶工艺。在发展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如何避免传统制茶工艺的失落,是茶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亦农亦商的茶农肖素兰,或许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借鉴。
发挥传统工艺 再拓市场空间
福建省安溪县祥华茶农 肖素兰
跟很多在北京开店的安溪老乡一样,我们也有自家的茶园,是茶农直营店面。每年炒茶时节,我都要回乡炒茶。今年回家,发现本地收购价格大幅降低,很多邻居今年基本不赚钱,人工成本太高了,也就是够本钱而已。不少乡邻告诉我们,明年不打算种茶了。刚刚火了两年的铁观音市场,想不到竟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细细算来,今年应该是我们在北京茶缘茶城开业的第三年了。我们原本在厦门开有一家门店,因为看好北京市场,才来到了北京茶缘茶城。从一名单纯的茶农,正在慢慢转向产销一体化。北京这边的市场认可铁观音,我们也就慢慢立足发展起来了。每年在茶山和北京之间奔波,虽然辛苦,却感觉很充实。
今年的整体形势不好,茶叶礼盒销量减少很多,单位重量的茶叶利润也大幅降低。但是,我家2008年的铁观音销量大幅增加,今年销售了20000斤,比去年提高了一倍,整体利润也提高了不少。目前的销售业绩,主要依靠新开发的大客户,以及回头客。销量好,主要是因为我们采用传统炒茶工艺,确实为顾客带来独特的良好口感。
虽然大家都觉得2009年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还是跟先生施宪法决定再开一家门店,现在正在选址中。我们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是传统工艺。
回顾这一年,觉得有一个迹象很值得关注,就是零售流失很大。不过,有了客户支撑,销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大幅提升。大批量的订单,通过安溪老家直接邮发了,北京只是一个形象展示店吧。
铁观音的奥妙很深,从小跟长辈们学炒茶,炒茶炒了这么多年,还是觉得没有摸到铁观音的底。传统炒茶工艺已经不多见了,我们要把这门手艺继续发扬下去,这是我们茶农跟大企业竞争的独门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