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农祖茂堂跻身国际讲堂


  来自河北高碑店的棉农祖茂堂向被誉为中国“抗虫棉”之父的郭三堆研究员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令现场的人们为之动容。这是科学理性认识转基因作物发展及安全性研讨会上的一幕。

  让祖茂堂受益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

  “通过种植‘抗虫棉’,充分感受到生物技术给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祖茂堂怀着质朴的感情说,“种植转基因棉花,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传统,通过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改变生活,我非常愿意和广大农民兄弟共同分享我的经验。”

  作为河北地区首屈一指的种棉大户,祖茂堂从1997年开始种植郭三堆研究员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06年达到了264亩。这些棉花每年给他带来约10万元的纯收入。

  祖茂堂1982年开始种植棉花,直到1997年,一直种植的都是普通棉。上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的危害令棉农闻之色变。其时,祖茂堂和妻子几乎每天花费12小时在田间对抗棉铃虫,每亩田至少需要喷洒13—15次共约2000毫升农药。尽管如此,棉铃虫也无法被彻底杀死,甚至有人将棉铃虫放到农药原液里,这些小虫居然还能游来游去。每当回忆这段经历,老祖不堪回首:辛苦劳作一年,最后的收成不过是每亩30—50斤棉花,所得收入几乎不能维持全家四口的生活。

  如今,每亩棉花产量能够达到500斤,每亩棉田约能获得400元左右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避免了农药的大量喷施,不仅减少了农民农药中毒的几率,又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每亩节省成本100元左右。

  2007年,祖茂堂参加了由国际作物植保协会主办的“国际农民技术研讨会”。会议在菲律宾召开,主要议题是大力宣传、推广生物技术,使用生物技术产品。祖茂堂代表中国680万棉农发言,讲述了我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10年历程。

  (范思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