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多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八级特大地震带给全体中国人难以忘却的痛苦与悲伤。也在这一年,梦圆百年奥运、“神七飞天”,国人感受到了无比的喜悦与自豪。
与国家经历了太多不平凡的事情一样,中国农资行业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受了种种困难的考验,同时也取得了不少让人欣喜的成绩。
作为中国农资行业的专业媒体之一,我们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的成长。在盘点2008年时,我们更多发现了农资人的“坚韧”,也看到了农资行业的“希望”。
罕见雪灾 考验农资行业
从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给春运交通、电力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对农业生产、化肥产运销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在这场冰雪灾害中,湖南、贵州、江西、湖北、四川、、广西、江苏、河南、重庆等11省(区、市)作物因低温冻害受灾上亿亩。
南方地区的大雪天气、积雪结冰等恶劣因素导致多条高速公路关闭,公路运输受阻,且运费出现明显的上涨。铁路方面则因为临近春运高峰,车皮紧张现象严重,发货比较迟缓。不少厂家被迫调整销售计划,或者减产保价,或者选择出口来释放压力。
全国近一半氮肥企业的产能因天气原因带来限电、缺煤、天然气供应不足使得开车不足,不少化肥生产企业不得不限产减产,以运定产。另外,雪灾覆盖了中国磷肥主产区,对于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所有这些都导致了现货紧张,化肥价格居高不下。据估算,春耕全国化肥缺口将在200多万吨,春耕告急,这不仅指南方,而是全国。
汶川地震 农资人众志成城
5月12日大地震之后,亿万双眼睛关注着川北大地,来自汶川地震的任何一条消息,都牵动、震撼着所有国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的心。中国农资人也热切关注着灾区,关注着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战役在农资行业打响。
灾难发生地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磷复肥基地和氮肥基地,重灾区的什邡、绵阳、德阳等地,是我国磷复肥企业的集中地,我国磷复肥行业因此受损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巨大。四川蓥峰实业,有多名员工不幸蒙难,曾经繁忙的厂房如今已成为一片瓦砾。四川宏达、德阳天元化工总厂等企业,也是受灾较严重。
川外的农资人虽然没有亲历灾难震撼的那一刻,但是,他们同样为灾区的痛苦悲伤,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农资人的关爱第一时间送达灾区。
宜化、云天化、瓮福集团、贵州开磷、浙江农资,这些熟悉的农资名企,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爱心。他们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农资人的关爱和赤诚。
去年被中华合作时报社和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评选出的“2006-2007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也自发组织起来,号召全体农资经销人积极捐款赈灾,用自己的行动为“百佳”注入了全新的涵义——“百佳”不仅关注、关爱本地农民,还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公民意识。
悲伤已倾,中国农资人蓄积起抗击天灾的力量;大爱无声,所有人的爱心与援助让灾区的人民看到重建家园的希望。
化肥产品加征高额特别出口关税
4月17日,财政部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作出决定,为保证春播、稳定农资价格,从4月20日至9月30日用肥旺季内,对所有贸易形式、地区、企业出口的所有化肥及部分化肥原料在现有出口税率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出口关税。加征特别出口关税后,化肥出口税率将为100%至135%不等。
在特别出口关税出台之前,我国春耕自南向北已普遍展开。一边是政府为保护春耕出台的限价政策,一边是国际市场的高额报价,出于对经济利润的追求,国内的化肥大多选择了出口。而国家为了控制化肥价格不再进一步上涨,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提高关税税率,牺牲企业利益,保障农民春耕,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在加征100%的特别出口关税政策出台之后,化肥出口之路被基本堵死,国内各生产企业争夺只能转战国内化肥市场。
此后,8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再次发布通知,从2008年9月1日起至12月31日,对氮肥及合成氨的出口“特别关税”由此前的100%上调至150%。对除上述两种产品外的其他化肥及化肥原料继续征收100%特别出口关税。
在化肥行业,国家出台如此严厉的调控政策,尚属首次,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也是空前的。
BB肥国家标准出台
4月9日,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及部分BB肥龙头企业参与制定的《掺混肥料(BB肥)国家标准》(GB21633—2008)获批,该标准兼顾了中国BB肥企业实际生产的工艺特点,对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及单养分偏差、取样、标识等问题做出了严格的界定,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误导,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标准的出台结束了扰攘多时的行业标准之争,这标志着中国的BB肥产业终结了一个良莠不齐的“自由时代”,从此进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为BB肥成为复混肥方向性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入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为了推动《BB肥行业国家标准》尽快进入实施阶段,帮助企业顺利度过标准实施前的磨合阶段,中华合作时报社与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家联手,并联合参与标准的起草企业——烟台五洲施得富肥料有限公司以及美盛中国区,携手烟台众德集团、香港玖源集团等BB肥行业精英,在9月份共同打造了“第三届中国BB肥行业发展论坛”。业界认为,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为中国BB肥行业开启新的思路,成为中国BB肥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国家免检称号成历史
9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第109号局长令,决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受此影响,国内二百多家知名化肥企业的产品将不得不终止使用“国家免检”标志。
2000年,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免检”制度,当年共开列了8类产品进入首批免检目录,而尿素名列其一。2004年,磷肥、钾肥、复混肥也开始被列为国检免检类别。实行免检制度主要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扶优助强,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经营环境。凡获得免检资格的产品,将在三年内免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免检只搞国家一级,不实行地方免检,在整个免检工作的审查过程中,国家和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均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但在发生毒奶粉事件之后,事实表明国家免检的监管制度出了问题,整个免检体系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顷刻间这一免检体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家免检”制度的废除,将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农民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也使得中国农资行业品牌评价,在不经意间走入了政府权威缺失的时代。另外,农资行业目前依然缺少具有公信力的非政府性质的企业品牌榜。“国家免检”制度停用,颠覆了农资行业原有的品牌荣誉体系,品牌评价出现了短暂的权威空缺。
硫磺跳水 磷复肥行业陷入困境
9月,国际进口硫磺价格大幅跳水,整个磷复肥行业陷入一片困境。不到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国际硫磺价格从最高时的每吨810美元降至55美元,跌幅高达1472.7%。这给来不及消化成品及硫磺库存的中国磷复肥行业带来了重创,使得磷复肥企业在承受高成本产品大量库存带来的巨额亏损外,还要承受前段时间库存的高价硫磺所带来的巨大亏损。
有粗略统计,国内全行业囤积的高价原材料约150万吨。估算下来,全行业因为高价原材料一项,亏损额已达156亿元。这相当于去年整个磷肥行业76.5亿元盈利额的两倍。
由硫磺价格暴跌引起的市场的连锁反应,使得化肥产品上下游的企业都牵带“受累”,一时间,化肥厂商的流动资金都被高价原材料和化肥成品所占据,根本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购买现在已经大幅降价的原料,企业不得不减产减亏苦度“严冬”,行业停车率一度接近50%。
中国是硫磺消费品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硫磺主要进口国。我国硫磺需求量大,对进口的依赖性很高,但是硫磺议价能力很差。2008年的硫磺,因超乎寻常的价格变化表现,而成为化肥行业本年度最受关注的化肥原材料之一。
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走过10年
9月27日,由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暨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在举国共庆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中国农资行业也迎来了行业改革的辉煌10年,回望十年变革,梳理成长思路,中国农资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一场圆桌讨论中开始延伸。
在十年改革中,体制改革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本质性改革,它的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了农资流通企业的涅槃重生。从省级农资公司到地市级农资公司,乃至县级农资公司“一系列创造性的体制改革探索”,为农资流通企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年化肥流通改革是一场渠道的改革,而渠道的改革加速了上游生产源头的改天换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从氮肥、磷肥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钾肥生产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化肥工业关键的跨越期就在这改革的十年。
十年改革是中国农资流通市场化加速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年来,以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各种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在改革进程中,一批省级农资流通企业全面崛起,而遍及全国的区域农资流通企业以及星罗棋布的基层农资经销商,也从改革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企业成长的新天地。
三十年改革让中国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十年行业改革让农资行业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变。有学者说,对于任何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国家和社会,改革无止境,在中国农资行业,也是如此,因为农资行业维系着这个农业大国的强国理想。十年改革已成历史,而农资行业更为深远的改革必将来临。
农资经销商捐建第一所希望小学
10月25日,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2007-2008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颁奖典礼暨第二届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在山东潍坊召开。在大会上,一批敢于担当的农资经销商获得了“百佳”荣誉,而“全国百佳农资希望小学”的捐建仪式更是把大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历经多年的发展,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农资经销商群体已逐渐崛起,他们成为了服务中国“三农”的中坚力量。今年,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共同发起,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共同参与,捐建我国第一所“全国百佳农资希望小学”活动得到农资经销商的热烈响应。不论是省级公司还是地市企业,甚至乡镇基层经销商,都表现出了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切关注,广大经销商积极捐款,热情参与,深沉大爱让人感动。
共计近70万元的捐款凝聚着全国百佳农资经销商炽热的爱心,是百佳经销商勇担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由全国百佳农资经销商共同援建的第一所“全国百佳农资希望小学”,是百佳农资经销商爱心的一次集体表达,这一行动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以及中国农资行业的历史上,都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佳农资经销商一贯的宗旨是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现在不仅在服务“三农”,还要为农民的孩子做点实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肥增收,优校育人,与帮扶农民脱贫致富相比,这一举动的意义更为深远。
“土地新政”,农资变革新动力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出台。时隔三十年,这一次“三中全会”再次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在《决定》中,诸多关于“三农”的新论述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则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文件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土地是农村之根本,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土地问题是关乎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30年后,“土地新政”聚焦土地流转,这种农村土地管理的新措施,与其说是一种改革,倒不如说是一种发展和延伸,是国家在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自然反应。
在中国未来的农业史上,这次土地政策改革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专家指出,作为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资行业,“土地新政”必定会为农资流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许多农资人对于“土地新政”高度关注,并认为随着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将对农资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土地新政”的推动下,农资流通终端整合洗牌将成为大趋势;测土施肥、BB肥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资流通终端的变革将催生厂商关系出现新景象;与此同时,传统的施肥习惯将逐渐改变,氮、磷、钾单质肥料将成为肥料原料重新登上农业用肥的大舞台,中国肥料工业的产业格局将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