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五年改革风雨兼程 倾情支农任重道远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五周年发展纪实
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良明

  贵州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作为全国首批改革试点省(市)之一,2003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

  五年来,贵州农村信用联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市场运作和政策性支农相结合,经过广大信合员工艰苦努力,各项业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营管理步入了规范化轨道,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支农工作纵深推进,为富民兴黔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

  改革试点成绩卓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贵州省联社组建时,全省农信社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亿元、143亿元;全省85个县级联社、2个信用社中,有82家县级联社亏损,亏损金额达5.42亿元,亏损挂账14.6亿元;2100个营业网点中,租用网点548个,大部分营业网点无防弹玻璃及监控设施,基础设施落后,整体抗风险能力相当弱。省联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分析和研究农信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首先解决“生存状况”堪忧的问题。

  省联社制定了《贵州农信社2004一2006年三年发展规划》。在政策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各联社(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四自”意识日益增强,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各项业务指标远远超出《规划》中20%的增长速度。

  存贷业务成倍增长。截至2008年10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存、贷款余额805.04亿元、545.04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627.04亿元、396.71亿元,分别是2003年末的4.3倍、3.5倍;全省农信社存、贷款连续5年保持全省金融机构增量、增幅第一的良好势头,存、贷款规模从2003年末的第五位跃居第二、三位。存、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平均增速的5.74和6.17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持续“双降”,资产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按照四级分类口径,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末的26.1%下降到三季度的7.77%;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信贷资产余额为108.72亿元,比年初减少20.29亿元,是全国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贡献度较大的12个省份之一;不良贷款率为20.06%,比年初下降8.13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全年压降目标。

  经营效益成倍增长,规模速度协调发展。截至2008年10月末,全省实现经营利润14.56亿元,人均利润和网点平均利润分别为9.39万元和73.6万元,扭转了统一法人前的亏损局面。

  全省农信社连续4年实现社社盈利,累计实现经营利润36.18亿元,消化历年亏损挂账14.2亿元。全省统算资本充足率达2.21%,按同比口径,资本充足率较2003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70%,比年初提高30.5个百分点。《中国银监会关于2008年上半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显示,在全国35个省(市、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32项重要监管指标从优到差排名中,贵州省农信社排名1-10位的有6项、11-22位有25项、排名25位有一项,总体水平排名在中等偏上。

  内控管理、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增强。省联社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制定了涵盖人力资源、信贷操作、风险防范、监察保卫等八个方面122项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内控管理体系。全省监控设施、报警系统等5项安防指标综合达标率从2003年末的30%提高到86.9%。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立,摸清风险底数,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信贷资产质量,增强风险分析的科学性,提高发现和处置风险能力。加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对全省各机构网点风险点进行了深度排查,累计查处案件60个,涉案金额3395.37万元。在深入案件排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长效机制,内控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覆盖城乡的电子化网络初步形成。全省农信社5年间累计投入科技建设资金2亿多元,建立全省畅通的科技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省储蓄通存通兑、实时电子汇兑、国库横向联网、资金实时清算;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终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返乡取款难问题;发行自己的银行卡—信合借记卡;开通了银行结算账户、办公自动化、公民身份核查、金融数据集中报送及企业征信等管理系统;搭建了中间业务等系列服务平台。

  支农力度日益加大

  省联社成立后,始终坚持改制不改向,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把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三农”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努力增加贷款投入,既承担社会责任,又促进业务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04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联社《关于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充分肯定了省联社坚持以信贷支农为重点,致力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收,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政策举措。

  大力实施“农村信用工程”,体现为“三农”服务的特色。农业生产风险大、效益低、周期长,农户贷款金额小、笔数多、管理成本高,而且农户缺乏抵押、担保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贷款难”问题。为了及时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春耕秋种小额资金需求,贵州农信社把“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统一评定程序和操作办法,扎实做好信用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工作。到2008年10月末,贵州创建信用乡(镇)26个、信用村389个、信用组1664个。建立农户经济档案717万户,建档面95%,评级授信农户600多万户,评级面85%,授信金额477亿元。在抓好信用建档、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阳光信贷”工程,打造农户贷款“绿色通道”,农户手持“贷款证”,贷款像取款一样方便。截至10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为429.79亿元,比年初增加72.07亿元,增长20.2%,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8.9%,比年初上升了0.66个百分点,新增涉农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2.4%。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19.15亿元,占涉农贷款余额的27.8%,比年初增加77亿元,新增农户贷款占新增涉农贷款总额的106.9%。目前农户贷款面达到65%以上,占符合贷款条件且有信贷资金需求农户的75%以上。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全省农信社积极支持生态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支持畜产品生产基地、城郊型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扶持、培育一批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截至2008年10月末,全省农信社共向45.8万农户发放畜牧业贷款,畜牧业贷款余额为52.45亿元。今年向畜牧业累计投放23.5亿元,向茶叶、辣椒、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累计投放16.6亿元,向烟农投放贷款5亿元以上,极大地支持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省农信社已向833户中型企业、34272户小型、微型企业和私营业主开展了建档评级授信工作。为企业贷款设计了“短、平、快”的审贷流程,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大学生入学难。自2004 年秋季起,省联社在全国率先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以来,逐年加大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投放力度。一方面,与省教育厅联合行文,共同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制作户外广告、宣传资料和专题片,向社会各界宣传,让贫困生家庭及时了解助学贷款政策。采取限时服务,提高办理速度。提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口号,符合条件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满足率达到 100% ,做到了应贷尽贷。5 年共向2.69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投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14233.28 万元,其中今年已向 8861 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 4827.49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学子入学难问题。

      关注民生,扶持困难群众发展生产。一方面,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采取“财政贴息、信用社贷款、农户用钱”方式,向诚实守信的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5亿元,1.2万农户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全省农信社把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组织信合员工对因遭受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倒塌、损坏房屋的重建和修复给予贷款支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目前,全省累计向51258户农户发放建房和危房改造贷款27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贷款对因灾受损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农信社构建和谐社会,切实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开拓未来 任重道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近五年来的深化改革试点,贵州省农信社从当年的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到今天的生机勃勃、意气风发;从当年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家喻户晓。向 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获得了同业、社会的认可,银监会的肯定。五年的风雨历程,在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法人治理、风险管控等方面都迈出了一个坚实的脚步,实现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改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更加清晰地指明了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贵州农信社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十项措施”,围绕改善民生、支持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提高农信社支农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支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竞争,省联社未雨绸缪,提出了“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服务真诚、风险可控、效益向好、案件减少”的“二十四字”方针,作为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按照“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监管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贵州省农信社2008—2010年监管评级达标规划》,力争2到3年把全省农信社真正办成“资产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符合监管要求、服务最具特色的社区性银行业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回首改革,沧桑巨变;展望未来,信心倍增。随着现代化农村金融制度日趋完善,农信社的市场定位更加清晰。贵州农信社将以五周年为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上一定能够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