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重庆市合川区发展专业合作社176个,入社农户9.3万户,其中正式办理工商执照的专业合作社102个,涉及全区种养业、农产品流通业、加工业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排在重庆市前列。合川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杨通海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和作用:
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组建的经济联合体。如铜溪贵庄蚕桑专业合作社就是金山丝绸厂与蚕农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组建的,公司与社员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发展基地,并与合作社签订服务及蚕茧收购协议,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去年,该社入社社员6200户,建立基地7000余亩,实现销售收入6800万元,入社社员户均增收430元。这种模式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力强、见效快、持续性好。
能人办社型。由农村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返乡创业人士等能人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他们的号召力、经营管理能力、经济实力和威信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闯市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自愿联合型。即由农户共同发起,自愿将共同的产业联合起来,以成片的承包地作为纽带组建专业合作社,共同生产,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如双槐河马果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当地63户农民共同发起,以土地入股,从事柑桔种植,这样的合作社既培养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又实现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取得了发展和经营的良好效果。
产业主导型。即围绕畜禽、蚕桑、水产、蔬菜、葛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由各级组织和相关部门宣传发动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进行技术培训,组织销售,社员维权等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不好办,老百姓又需要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找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载体,起到原“七站、八所”的职能。
杨通海说:“合川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土地政策,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接着谈了专业合作社的三大作用: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川区紧紧围绕畜禽、蚕桑、水产、蔬菜、葛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沙鱼镇的渝界蚕桑、月亮岩蜂蜜、王岩生猪、德勃养鹅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形成了猪、蚕、鹅、鸡、蜂兴旺的格局。古楼镇紧紧抓住枇杷产业的发展势头,组建合作组织,从行业形成、果树栽培、防病治虫、组织营销进行合作,互帮互助,促进枇杷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同类农业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联合起来的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享”的自愿原则,目的就是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组织化程度远高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如源泉家禽专业合作社实行“原料共享、资金共享、技术共享、品牌共享、市场共享”五个共享章程,解决了入社社员饲料供应、流动资金、技术服务、商标品牌、市场开拓等一个又一个难题,发展势头很好。现存栏蛋肉鸡80万只,创农产品品牌4个,产品已进入重百、新世纪等主城区大超市,有望成为西南第一肉鸡养殖基地。
——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业技术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对接市场难等一系列问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让农民享受产品在加工、销售中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组织形式。如皇吃李子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让近万户果农的李子从山旮旯进入了重庆大市场,合办、太和、渭沱等蔬菜专业合作社按订单组织生产直销周边大市场。
杨通海也不讳言合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健康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机制上的原因。如规模偏小,竞争力弱;有的几户、几十户,种养殖规模不大,有的只组织生产,缺少销售、加工环节,有的重建、轻管;实力不强,后劲不足;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自己的合作金融和自己的龙头企业;技术培训、市场开拓、品种引进缺乏支撑;扶持不够,凝聚力差;扶持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没有关注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缺乏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资金扶持;能人太少,组建困难;多数农村能人外出,少数在家懂经营管理的人在没有一定待遇的情况下领办合作社的志愿者的不多,合作社的组织者和带头人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