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在中国与白俄罗斯双方的经济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从白俄罗斯总统访华夹带的商业使命,到中国政府以商务部牵头组建的钾肥进口联合谈判小组,都给予了钾肥最高层面的关注。多年来,中国与白俄罗斯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前提则是互惠互利。
当前,一场危机扰动了全球经济,几乎遏止了一切上行势头。当全球持不同政见甚至曾经相互敌视的强势群体,不得不围坐在同一张经济峰会的桌子前、共同商讨应对策略的时候,足见这场世界经济“战争”的强大抗力,更给所有国际供应商一种警示。然而,有人却无视现实,在半遮半掩中,摆出在不当时机选择的错误论据,对时间和价格一味“强调”,却忽略了正视现实。
国际供应商需要正视需求。在一些国际供应商的商业哲学中,产品的销售价格可以不尊重生产成本,而依据需求。目前全球需求减弱包括中国市场需求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国际供应商依据需求宣布减产的同时,却抛弃了需求定价原则,转而寻求价格的维持。如果国际供应商仅仅凭借“不谋而合”的减产和人为制造的一种“平衡”来破解全球需求困局,则无异于与全球整体经济趋势相抗衡。
国际供应商也需要正视时间。目前白俄罗斯钾肥公司、加拿大钾肥公司以及德国钾肥公司纷纷推出减产策略,在这种形势下,对时间的关注可能成为供应商之间的一种“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国际钾肥供应商达成的“默契”和“联盟”可能随时被打破。谁把握时间、采取尊重市场需求和积极主动的谈判策略,将会在这场危机中抢占先机。换言之,谁跑得最快,谁就能够享受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我们不希望一个与中国有着良好沟通和互信基础的商业伙伴,分得的只是别人的一份“残羹”。
国际供应商更需要正视持续涨价的后果。中国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拥有了十几家国产钾盐生产企业,在国际供应商难有新增产能投放国际市场之时,化解了国内需求困局。印度的跟进是对中国的认同和积极响应,也揭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的解困之道和战略途径。民族资源产能的加速释放受益于不断推高的钾肥价格,这正是所有国际供应商在中长远战略计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会使一个中长远战略付诸的时间大大缩短。
笔者认为,正视是一种态度,而不是隔离了经济环境、抛开现实需求去眺望理想预期的借口。我们相信,钾肥供应商重视中国市场的说法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才需要供应商正视中国由于价格高位而日益减弱的消费需求。作为商人,如果忽略了制胜的细节和关键,无疑会为自己奠定一种败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