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庆增今年50出头,中等身材,在北京密云雾灵山地区种植富士苹果已经20多年,他勤学而且精于钻研技术,自学并获得了农民技术人员的高级职称,是密云县苹果种植管理方面有名的“土专家”。2005年,他牵头办了密富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2009.4亩有机果园,苹果的年产量达2000吨, 果农每年户均收入1.4万元,最高可达9万元,当地果农从实践中认准了这个合作社理事长,一致说:跟着他干,准保没错!
农民认准的“史老师”
史庆增是新城子镇蔡家甸村人,从1985年起就开始种苹果,1998年成为当地的技术员。他不仅热爱种果树,还热情地帮助村里人提高苹果的种植管理技术,村里人都叫他 “史老师”。密云县新城子镇地处雾灵山脚下,属于大陆季风型气候,该区内平均海拔500米-600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生产的富士苹果味道又甜又脆。1995年,在史庆增的带动下,新城子的苹果开始进行无公害生产,2000年又进行绿色生产。
2001年,密云县推行苹果套袋技术,蔡家甸村500亩果园被列入富士苹果精品生产套袋栽培技术试验行列。史庆增义务当起大家的“技术顾问”。一开始,大家对新技术并不感兴趣,积极性也不高。于是,史庆增就每天早早地到果园里,手把手地教果农套袋方法,在他的帮助下,果农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快速套袋技术。等到了收获季节,套袋的苹果出售价格高出常规价格一倍,每公斤达到10元,果农们这下“服了”。2002年新城子苹果套袋数量比2001年增长一倍,2003年套袋数量达到2001年的十倍。
绿色和有机的区别
在新城子苹果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之时,史庆增觉得要跟上农业现代化的脚步,就要发展有机生产。史庆增买来各种书籍开始自学,但是觉得书上的知识还不够,他就参加各种有机生产的讲座、培训班,听专家授课,最终弄懂了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的区别。史庆增说:“绿色、有机产品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是有一定限量的,有机产品的限量必须比绿色还少,有的甚至不能有。例如,有机产品的可溶性固性物不得低于16,如果低于16,说明你使用的农药里含氮量超标,就不是有机产品了。”
“有机产品不能使用任何带有化学成份的肥料、农药及投入物质,包括转基因的种子等等,这样就使得产量低,单果不会太重,一般的苹果如果产量又多高同时个头又大,这种苹果绝对不是有机产品 。”史庆增一一介绍。史庆增还纠正了人们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识上的一个习惯性错误:“有的人愿意说‘我们的产品是绿色有机产品’,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绿色就是绿色,有机就是有机,只能是一种,而不能同时是两种,有机产品是比绿色高一等级的,也是食品境界中最高级的。” 史庆增说。
“有机生产必须办合作社!”
“依靠行政力量是不行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才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都有积极性,而要想发展有机生产,非办合作社不行!” 史庆增认为,一家一户的生产,不能做到生产中的统一性,而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刚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如果生产有机苹果,价格自然要比绿色产品要高一些,合作社社员的收入也会相应地提高。于是深受大家信任的他,在2005年牵头办了密富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雾灵山”的商标。
“我是北京市林果‘乡土专家’,合作社在管理及在技术方面我能拿得起来,所以我牵了头。另外,合作社在统一采购生产资料上能节约很大一部分成本,销售时候在包装上也有优势,没有品牌的单一产品进市场很难,合作社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史庆增说。
“入社之初,社员和合作社互相选择,按照农民自愿加入的方式,农户拥有果树的地点和面积不受限制,但是农民必须签订有机生产合同才可以加入合作社,一切都要按照有机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有机产品主要是靠物理、生物及监控防治,这个都要对社员进行培训。” 史庆增介绍说。2005年成立合作社以后,史庆增就严格按照有机生产的要求去指导、培训果农。几年来,经过培训的合作社社员有80%达到了初级技术员的水平,人均种果树的收入达到了8000元。
2006年,史庆增开始着手苹果的有机认证。由于通过有机认证需历时3年,史庆增变得更加忙碌,他知道合作社中任何一户社员在某一环节上没有达到标准,整个果园的认证就会延期。那一年,史庆增往果园里跑的时间更多了,每一棵树都是他观察的对象。他为每户果农发放果园苹果生产全程记录表,建立了苹果种植的“有机档案”。他定期去查“档案”,确保有机生产过程无误。当果园处于金纹细蛾的高发期时,他每天早晨5点就来到果园,忙着做“性诱剂”检测实验,每天细心地观察盆里虫子的死亡情况,并将一系列的数据记录下来,为来年防虫准备参考数据,这一个试验周期就是20几天。2008年,合作社获得了有机产品的认证。
“我们的合作社很规范!”
“密云这边的合作社一般都很规范,我们也一样。按照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必须是合作社社员,我们就通过200多户社员选出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这个事情要由发起人来组织,我们合作社的发起人是我。社员们不能随便地想选谁就选谁,要选择能力强的社员的人来担任,也不能说发起人认为谁行谁就行,必须通过综合考核确定人选, 因为最后干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合作社的利益。” 史庆增说。
如今, 密富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54户,今年苹果产了120多万公斤,在采摘期的几天之内,大部分苹果在果园就被密云的机关团购抢购一空。“特别小的果子也很抢手,采摘的时候,来自河北的采购车就在园子里等着,一斤果子一块五毛钱,就地装车,然后运走!”说起苹果的热销,史庆增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听史庆增介绍合作社,很长见识。他说:“合作社主体95%都要求是农民,其他5%可以以资金或者其他形式入股。95%的农民按照合作社年盈余的60%享受合作社的利润,5%入股人的按照合作社年盈余的40%的比例,结合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去参与分红。”
2007年,史庆增的有机苹果获得了奥运推荐果品,但是由于合作社产量太少,而且8月份又不是苹果的采摘期,“雾灵山”有机苹果没能摆上奥运的餐桌,史庆增深感遗憾。
史庆增一直在为苹果找寻着更为广阔的市场。他今年参加了第六届农交会,接触了一些高端的客户与市场,感觉收获很大。沃尔玛超市采购商要与他签订200吨的订单,但是苦于产量低,有机认证还没能及时下来,只能答应供应给沃尔玛10吨。这些,都让他感到扩大生产已经迫在眉睫。所以,今年苹果的采摘期一结束,他就酝酿合作社发展的下一步计划:“ 现在合作社只覆盖了两个村,明年我打算把新城子镇其它6 个村的果树都纳入合作社的有机生产!”
“如果这一步走出去了,密云有机苹果的产量就大了!”想到合作社的扩大, 史庆增就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