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化平台成就茶馆特色发展
从老舍茶馆三十年看中国茶馆业发展历程
本报记者 张帆

图1:1979年夏天,大碗茶青年茶社正式开张。
图2:1988年12月,老舍茶馆开业。
图3:2007年底,老舍茶馆由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从老北京大碗茶的坚持,到民族文化阵地的坚守,步入而立之年的老舍茶馆,如今已经收获了一个以茶承载的百花齐放的艺术舞台。

  1979年,二十几个知青和待业青年在尹盛喜的带领下在前门箭楼前支起了大碗茶青年茶社的茶棚。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北京吹起。作为“城镇集体”企业,灵活的机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成就了大碗茶的生意。

  1988年,700平方米的老舍茶馆正式开业。作为早期成立的几家茶馆之一,老舍茶馆为民族传统文化搭建平台的同时,也使民俗茶馆的特色建设成为了可能。这一年,第三产业在全国发展起来。

  2001年,应市场需要,老舍茶馆的演出舞台逐步改进节目的种类、表现形式、表演细节,同时开始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市场,适应各国消费者的需求。这一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

  2008年,奥运期间,一天内3个国家的领导人到访老舍茶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窗口,老舍茶馆成为了世界关注中国文化的地标茶馆和北京的城市名片。

>>图1: 

第一个十年:改革开放春风催生大碗茶

  老舍茶馆 1个炉灶,6把大水壶,100个粗瓷碗和一群年轻人。这或许就是北京当代茶馆的雏形。正是这前门车站飘着茉莉花香的大碗茶,构成了许多返城知青对上世纪80年代的回忆。“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唱响多少人的回忆。著名词曲作家阎肃说,他就是当年返程知青中的一员,下了火车,飘着阵阵茉莉花香的大碗茶让他至今回忆起来,依旧记忆深刻。

  1979年夏天,大碗茶青年茶社正式开张。作为北京市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的尹盛喜带着街道难以安置的一批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白手起家,搭茶棚,盘炉灶,用木板架起条桌和板凳,第一天就卖出了几百碗二分钱的大碗茶,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一天下来,收入有60多块钱。1979年底,大碗茶青年茶社实现盈利11万元。这笔由茶而得的资金成为大碗茶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挖到的第一桶金。也正是因为对这第一笔资金的感情,尹盛喜把大碗茶生意坚持了十年,用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的综合经营“养”了大碗茶十年。

  大碗茶歇脚茶棚的成功诞生得益于那个娱乐形式简单,饮料品种稀少的年代。“城镇集体”的企业性质,在安置待业青年的同时,给了企业灵活机制的便利。大碗茶,二分钱一碗,既比汽水解渴,又比冰棍便宜。茶社的年轻人,不仅每天能拿到8毛钱的工资,月底还有奖金。老舍茶馆的老伙计、大碗茶青年茶社的第一批员工华云说:“工作没多久我就买手表戴了,那时候街道上没几个孩子有。”

  茶馆行业 在这十年中,全国的茶馆市场尚未形成气候,在成都等南方地区,仅有几家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茶馆,然而北京却很少。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茶叶销售政策尚未全面放开。茶叶销售采取三级销售模式,产区生产加工,销区如北京马连道进行拼配和批发,最后由副食品公司茶叶科批发给像“张一元”这样的茶叶店,因此对于大碗茶这样的茶馆而言,他们和普通消费者一样,购买茶叶还是要凭供应券,不需凭票的茶叶只有“高末”。彼时,国家商业部茶畜局苦于茶叶产销沟通障碍,一方面茶叶卖不出去,一方面老百姓买不到茶。茶畜局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到公园里、餐馆里开茶馆。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时任茶畜局茶叶加工处处长的于观亭,回忆起当时办茶馆的艰难,他说:“白给公园、饭店提供茶叶,他们也不愿意干。饭店每天客流量大,都是站着等着吃饭的人,员工忙不过来。在中山公园、北海公园里也办过一段时间茶馆,那些国企员工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卖茶水不会给他们增加收入,却添了很多洗茶碗的麻烦。茶叶梗最容易堵下水道,特别难收拾。只坚持了一小段时间,茶馆最后也没能做起来。”

>>图2:

第二个十年:多种文化植入茶馆  

  老舍茶馆  1988年12月,老舍茶馆开业,茶馆的舞台上挂起了“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对联。第二年,国务院前总理李鹏为老舍茶馆题词“努力办好社会主义集体企业”。

  20世纪80年代末,正是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盛行的时候。而此时的民族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舞台,一些著名老艺人、老演员多年没有演出机会,赋闲在家。老舍茶馆700多平方米的场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舞台。侯宝林、马季、姜昆、梅葆玖等当代艺术家都曾得益于老舍茶馆。然而,茶馆开业后的三年,却是老舍茶馆连续亏损的三年。

  长达千日的亏损考验是当今的茶馆经营者无法想像的。对于这片文化阵地的坚守,是以艺术家们的感激和坚持与老舍茶馆背后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的资金后盾维系的。华云回忆当时的情况,描述说:“那时台下只有两三个人,茶钱连舞台照明费都不够。老尹总常常在台下坐镇,员工也跟着捧场听戏”。走过艰难的三年,老舍茶馆开始扭亏为盈。这一方面,是老百姓从对外来文化的好奇转回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有了去茶馆喝茶的经济能力。而且,老舍茶馆也开始探索在提供文化演出平台的同时,以文化服务为特色,适应市场需要,发展茶馆本身。1992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慕名来到老舍茶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茶馆行业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商业部组织的一次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茶叶文化展示周是中国茶馆业公认的行业性转折。在这次展示周里,来自台湾、香港、杭州等地的代表团把各自的茶艺、茶文化表演节目第一次在全国公开的场合集体展示。辽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忠武回忆说,当时还是第一次看到台湾那种有“淋壶”、“闻香”等程序的表演性的泡茶形式。

  此后不久,五福茶艺馆在北京开业,其装修风格、以茶艺表演为主的经营方式在北京茶馆业引起了不小的影响。也正是这一时期,北京陆续开业了一批茶馆,不仅在装修装饰上较早期的茶馆更为讲究,同时也都开始对文化的引入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茶馆数量从几家发展到几十家,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仅北京的茶馆已经突破了百家。整个茶馆行业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图3:

第三个十年:改革进行中的文化茶馆羽翼渐丰

  老舍茶馆 2000年以来的老舍茶馆,是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熟悉的老舍茶馆。这主要来源于这家茶馆在各大媒体的频频曝光,由于世界各国重要人物的造访让老舍茶馆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却说,刚刚开始接手老舍茶馆时,她一度很悲观。因为越是光鲜的外表和社会的重视,越是让她担心一个老集体企业如何转型,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的需求。

  此时的茶叶市场,茶叶经营政策早已全面放开,买方卖方市场充分获得了自由。2000年,尹智君带领员工到福建、浙江、江苏、云南等茶叶产地洽谈合作,在福建福安、浙江新昌、云南永德建立自己的茉莉花茶、龙井茶和普洱茶生茶加工基地。

  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老舍茶馆对初期以京剧、戏曲、杂技、魔术为主的表演形式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对外宾缺少兴趣的语言类节目的演出时间和次序做了新的安排,另一方面,对国内宾客反映的节目单一、陈旧进行更新。不仅增加了中、英、日文对照的电子显示屏,也在演出中融入了川剧变脸、皮影、手影、原生态歌舞、新民乐演奏等。为了引进皮影戏,尹智君三次到河北唐山“皮影世家”王景瑞老先生家请贤。2008年,老舍茶馆推出了自己的文化演出剧目《四季北京·茶》,贯穿于整场的演出节目始终。2007年,老舍茶馆的演出收入从1995年500万元,增长到的1410万元。尹智君透露,目前茶馆盈利的50%来自演出。

  茶馆行业 今天的老舍茶馆不仅成为茶馆行业的旗帜性代表,它的民俗文化特色也成为其他茶馆难以效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第三个十年,也是被茶馆业称为“洗牌”的十年。一方面,在这期间,大批茶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淡出了行业的舞台。茶艺馆、茶餐馆同质化问题,主题茶馆主题文化与茶文化偏离问题,茶馆多元化经营模式问题让一些茶馆成为了负面案例。苏州搞怪的监狱茶馆仅仅是昙花一现,杭州大量经营模式雷同的自助式茶餐厅在饱和的市场中倒闭,北京鲜少创新的茶艺馆连锁店渐渐萎缩。另一面,市场的督促让各地茶馆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上海的秋萍茶宴馆将茶餐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湖南白沙源茶馆以公园的选址和得天独厚的白沙井水的资源在业内独树一帜……2004年至今,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主办的两届全国百佳茶馆评选舞台上,一拨又一拨的优秀茶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2008年,奥运盛事的检阅更是让京城茶馆的服务获得了提升,同时,无论是奥运村的中国茶艺室,还是承担接待任务的京城茶馆,更是为奥运添上了属于中国茶馆的华彩一笔。


♣ 听老舍茶馆的掌门人说

  尹智君:我现在想的是如何度过金融危机的“寒冬”

  从老舍茶馆的发展历程看,很明显,这是一个以茶贯穿的坚持和坚守的过程。大碗茶的坚持也好,老舍茶馆的曲艺舞台的坚守也好,茶和文化是老舍茶馆发展的基础,大环境的变化是茶馆发展的催动力。

  2000年,我开始接手老舍茶馆,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老集体企业,一套推不动的陈旧机制。尽管我父亲为老舍茶馆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社会舆论基础,也给茶馆留下了一个民族文化舞台的宝贵财富,但是,想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中稳稳地走好,要苦练的内在功夫还很多。2000年,你很难想像,在老舍茶馆,管理员工打卡都是一个难题。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怎么能保证给消费者的是周到满意的服务呢。另一方面,老舍茶馆的表演也因为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显得沉闷。渐渐有一些老顾客开始给我提意见,一位台湾演员还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可以说,从2000年到2005年,无论对我个人还是对老舍茶馆而言,都是不轻松的五年。为保证茶馆销售的茶叶质量,我们跑过很多次茶乡。为改革管理机制,茶馆逐步“换血”,五年中,茶馆员工一直是200人左右,但年龄结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都有了很大改变。演出上,如果说早期老舍茶馆还是一个京味文化的舞台,那么你现在可以看到各地、各种的曲艺形式和表演样式。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忽视茶文化的部分,无论是五环茶艺表演,还是现在贯穿整场演出的剧目《四季北京·茶》,我们始终坚持茶与文化的结合。而且,同行业、跨行业的学习我们始终没有间断过。因此,大家看到的才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老舍茶馆。

  眼下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在茶馆产生影响了,我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度过金融危机的“寒冬”,各行各业都在“御寒”,如果茶馆业还是在奥运的光环下沾沾自喜,感受到寒冷才开始想办法就为时已晚了。从“数九”开始,老舍茶馆准备推出每天一讲的系列养生讲座,这是老舍茶馆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之一。现在无论谁有好的“御寒”建议,我都特别感兴趣。(张帆 采访整理)  


♣ 听老艺术家说

  马玉萍:为弘扬民族文化创建了一个好的舞台

  我第一次到老舍茶馆,是1989年曲协组织的一次演出活动,刚一走进茶馆,我就被它古朴、典雅的民族文化气息所感染,尤其是舞台两侧的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使我感到非常亲切。之后,我在老舍茶馆一演就是六年。刚到老舍茶馆演出时,我才五十多岁,当时曲艺已很不景气,团里演出也很少,曲艺演员最怕的就是离开舞台,离开舞台就等于离开了阵地。所以当时受邀来到老舍茶馆演出,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那时在老舍茶馆演出的不仅有曲艺,还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以及其他艺术门类,有多种艺术形式,参加演出的有不少老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如孙书筠、孙宝才、魏喜奎、关学增以及洪雪飞等。

  在老舍茶馆六年的演出,使我从事并喜爱的事业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也使自己的演唱技艺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我非常感谢老舍茶馆为我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同时,我还要感谢老舍茶馆已故的老经理尹盛喜同志。作为老舍茶馆的创业者和领导者,他非常有胆识,有气魄,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企业家。他亲手创建的老舍茶馆不仅为国内外宾客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更可贵的是为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创建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

  (马玉萍 系著名河南坠子演员) 

 

  于万海:老尹走了,他送我的茶和茶杯还在

  我跟老尹总是很要好的朋友。老舍茶馆筹措初期,我就认识他了。我刚到电台工作,因为喜欢曲艺,就创办了一个相声节目,叫《每日相声》,后来改名为《空中笑林》。那时我没名气,节目也是新策划的,没有人支持,所以很艰难。有一天,我慕名找到老尹,我们彼此完全是陌生的,我说了办节目的想法。他听完一寻思,说:“行,就这么定了。”桌上一杯茶还没喝完呢,赞助节目的事儿就这么拍板儿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老舍茶馆、大碗茶商贸公司刚刚成立,处处用钱,可再难,老尹就能有这个气魄一年拿出2万块钱来支持我们的节目,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合作过程中,我跟老尹交流节目,交流曲艺的爱好。他不光支持我们办节目,还给我出些点子,而我对茶馆的事也比较热心。每次我来茶馆,老尹都拿出最好的茶招待我,给我介绍,通过老尹,我学了不少茶的知识。我一直对老尹很敬重,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原来捧的是铁饭碗,那个年代,他能把铁饭碗砸了自己创业,确实是敢为人先的。他去世的时候,我很悲痛。老尹走了,他送我的茶和茶杯还在。 (于万海 系著名曲艺节目主持人) 

 

  马增蕙:在曲艺发展史中,有一页是属于茶馆的

  在曲艺的发展历史中,有一页是属于茶馆的,尤其是老舍茶馆。从1988年老舍茶馆开业至今,20年来,它始终是我演出的舞台。虽然演出的报酬不多,但是正是因为对茶馆的舞台、对舞台下的观众和对单弦艺术的那份情感,让我坚持了下来,并且是快乐地坚持了下来。

  演员是离不开观众的,只有演员与台下观众的互动发展,才能使演出艺术、演员焕发生命力。上世纪80年代末,还有一些适合像单弦一样的传统艺术演出的小剧场舞台,最近十年已经很少了。因此,老舍茶馆就成了为数不多坚持到现在的舞台。这正是老舍茶馆受老艺术家欢迎的地方,这20年来,老舍茶馆一直在改变,为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演员而改变。像我们这样的说唱性节目,台下的外国观众听不懂,老舍茶馆就做了电子字幕的翻译。我们这些演员也做了一些创新,比如京剧和三弦的反串,去年从初一唱到初六,特别受欢迎。(马增蕙 系著名单弦演员)  

  (以上由 张 菁、张 帆 采访整理)


♣ 听老舍茶馆的伙计们说

华云:“老二分中,瞭望曲艺”

本报记者 薛城

  记者:作为随尹盛喜创业的“开园元老”,请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心情。

  华云:1979年,我18岁,刚初中毕业就跟着老尹总开始青年茶社的创业。当时的青年茶社,可以用无名无份来形容。当时特佩服老尹总,40岁的老尹总辞去政府的铁饭碗,做起了社会“游民”。

  卖大碗茶,当时特没面子,生怕被熟人发现。大家从小在这里生活,来了熟人怎么办?找个去厕所的借口,跑到旁边的树林里藏一会儿!刚开业时,卖茶的小伙子们商量好了似地,集体得了“尿频”。

  记者:后来怎么渡过的心理难关?

  华云:青年茶社开业当天就卖了60多块钱。第一个月发工资,拿了将近30块钱。1979年岁尾,青年茶社的伙计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笔不菲的“年终分红”。收入比同龄人高出不少,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半年内,我就买了手表,买了自行车。当时特爱显摆,有事没事骑着自行车晃悠。其实前门距家挺近,步行五分钟!我们青年茶社的伙计们最早迈入了“先富起来”的行列。收入提高了,腰杆也站直了,再也不用对左邻右舍遮遮掩掩了,也不忌讳在大碗茶摊前站台了。

  记者:当时创业为什么选择大碗茶?

  华云:老尹总有一个曲艺茶馆梦,他相信青年茶社能承前启后,接续上已经断档多年的传统曲艺茶馆业。这是老尹总创业选择大碗茶的主要原因。

  老尹总的梦想,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老尹总从小在皇城根下长大,是尹家第一代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他记事时开始,他的童年生活就在前门附近的曲艺场中度过,因此植下了对传统曲艺的热爱。文革时期,传统曲艺在北京城中绝迹,激发了他后来复兴曲艺的梦想。青年茶社和后来的老舍茶馆,就是在为老尹总的曲艺梦想而存在。

  记者:有人提议放弃茶馆?

  华云:大碗茶让青年茶社掘到了第一桶金,积累了早期的家底。但是,大碗茶的市场需求毕竟有限。开业不久,青年茶社开始着手日用品和其它饮料的销售。1979年岁尾,百货业务的利润就超过了大碗茶业务。

  1982年,我们经营的百货连锁店曾一度进驻北京市所有的主要公园。如果当初放弃大碗茶,我们现在也应该是一家不错的商贸集团了。

  从1980年年初开始,废除大碗茶,把全部精力移到百货业务上来,这种建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老尹总一直没有采纳。他说过一句话,在中国的土地上,传统曲艺一定会复兴。中国的大地,最适合繁衍中国的艺术。

  (华云 系老舍茶馆总经理助理)  

 

王建辉:“曲艺演出,曾经入不敷出”

  记者:在老舍茶馆创立之前,青年茶社就开始组织曲艺演出了,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演出的情景吗?

  王建辉:青年茶社稍有起色,老尹总就开始涉足民族演艺事业。1986年开始,青年茶社开始组织民族艺术家在民族文化宫、体育馆等场所公开演出。在此之前,京剧院、人艺的不少艺术家们,很多年没有登台献艺了。有机会演出,他们都很高兴。记得我们首次去天津邀请马三立来京演出的时候,马先生当时套着红袖标,在天津街道上看自行车呢。

  在寒冷的冬天,不少知名艺术家都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往剧场赶。出于对传统曲艺的热爱,老尹总特别租了一辆小面包车,专门接送他们。现在想起来,觉得既好笑,又辛酸。

  记者:后来曲艺演出进展顺利吗?

  王建辉:不顺利。在老舍茶馆1991年盈利之前,我们所有的曲艺演出全部是亏损经营,一直在用百货销售的利润补贴传统演艺事业。

  曲艺是目的,生意是工具。后来成立的商贸公司,都在为曲艺事业埋单。 1991年盈利的时候,感觉就像“拨开云雾见天日”,压在心头上多年的亏损阴云终于散去了。

  记者:怎么处理跟艺术家的关系?

  王建辉:老舍茶馆与曲艺名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关系超越了生意上的关联。

  曲艺是一门艺术,需要依靠登台锻炼才能不断成熟。现今的不少曲艺名家,也就是在老舍茶馆的舞台上锻炼出来的。向来清高的艺术家,都乐意跟老尹总交朋友,就是因为传统曲艺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他们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梦想。

  记者:老舍茶馆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您怎么评价这件事?

  王建辉:老尹总取名老舍,就是想表示跟其它茶馆不同,要发展传统曲艺茶馆。老尹总朝自己的梦想,又走近了一步。曲艺演出结束了流动时代,我们有了自己的曲艺驻点。

  记者:青年茶社和老舍茶馆是改革开放的样板企业,现在是国内茶馆行业的翘楚。然而在曾经的样板企业中,能生存到今天的却不多,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王建辉:老舍茶馆免于夭折,与老尹总超强的“自制力”是分不开的。在那个时代,改革开放的“明星”依靠实干起家,身上的光环很多,受到的机制约束却很少,容易自我膨胀,最后自我毁灭。但是,老尹总一直将自己的命运专注地聚焦在传统曲艺事业上,禁住了太多的诱惑。

  (王建辉 系老舍茶馆副总经理)  


>>记者手记

“小”茶馆 大舞台

  老舍茶馆为传统曲艺搭台塑景,自己却也不经意间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赏心悦目的一景。

  老舍茶馆不是老舍创立的,但老舍茶馆的伙计们却真实地体现了老舍先生对传统曲艺的情怀,探索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曲艺演出模式,复兴了传统的曲艺茶馆。

  老舍茶馆虽然舞台面积有限,但上演的戏剧却超脱了时空的局限——这里上演着历史折子戏,也上演着改革开放的情景剧;这里上演着民族复兴的文艺戏,也上演着老舍伙计们个人奋斗的现实戏。尹盛喜一手筹建的老舍舞台,上演着太多的戏剧,不仅承载着他和伙伴们的个人命运,也折射着传统文艺和民族复兴的命运。老舍茶馆和他的伙计们为传统文艺搭台唱戏,同时自己也唱了一场精彩的现实剧。

  老舍茶馆的历史,记载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曲艺的复兴史。太多的历史,在这里改写。1989年,中国第一台元宵节曲艺电视晚会,在这里录制。1989年,中国第一台中秋节曲艺电视晚会,在这里录制。

  漫步在老舍茶馆的楼廊,品味着这里的辉煌。2005年,连战先生初访老舍茶馆题赠十个大字,“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是啊,老舍茶馆延续的不仅是茶和曲艺,更是中国人的情!

  老舍茶馆面积不大,但舞台够大,容纳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幸运地承载了“生命之中不可承受之重”!

  走进古色古香的老舍茶馆,听着纯正的京片子,融入眼里的除了舞台、历史,还有更多的超越历史的感慨。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