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制新茶》
在宁波历代茶诗中,最著名的是明末清初余姚籍思想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鼻祖黄宗羲的茶诗《余姚瀑布茶》,又名《制新茶》(见本刊2006年11月27日《黄宗羲更阑犹试瀑布茶》),描写了全家到四明山采茶、炒制、凌晨煮山泉品新茶的艰辛和快乐。最近笔者从古籍中查阅到与黄宗羲同时代、同乡慈溪籍学者、官吏郑溱写的与该诗异曲同工的另一首茶诗--《家人夜制新茶》:
高冈茗草并兰生,制茗当如兰馥清。
彻夜经营调火候,全家揉焙到天明。
老夫倦睡两三觉,小鸟唤呼千百声。
起瀹天泉香入口,建溪顾渚浪垂名。
此诗不仅标题相同,内容亦大同小异,同样是全家出动采制新茶,同在四明山茶区,同样是用山泉烹茗尝新,两地相距约十公里左右,黄宗羲的隐居地是在化安山双瀑附近,郑诗中首句“高冈”指的是原慈溪今余姚贡茶产地冈山。四明山茶区多兰蕙,如当地国家高山有机茶之乡大岚即为大兰的谐音。茶叶揉搓焙制后会有天然兰香,将茶香中的兰香与当地兰花融于诗中,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全家揉焙到天明” 、“起瀹天泉香入口”则与黄诗中“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诗意相仿,将爱茶人品尝新茶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郑溱(1612-1697),字子平,号兰皋,别号秦川。明宁波慈溪慈城(今江北区慈城)人。生而颖慧,弱冠游庠,穷研六经,手披口诵,著作等身。中崇祯十三年(1640)副榜,后贡入监。入太学一年,被祭酒列为十八名上荐者之一,毅宗朱由检拟以优异破格录用,因权贵反对未果。遂约通列拜疏归乡。明亡后,终身不复言仕,埋身江上,五十年不入城市,读书授徒以奉其亲。兵荒时,虽无隔宿之粮,而仍处之怡然。对仕清而显达的故旧,不愿往来,求见亦不接纳。晚以著述自娱,寿八十六。著有《易象大旨》、《三坟衍义》、《诗经萃华》、《正统萃华》、《书带草堂诗选》、《书带草堂文集》、《文选》等。子郑梁(1637-1713),字禹梅,号香眉、寒村等。天资高迈,从黄宗羲游。康熙廿七年进士,官至会试同考官、广东高州知府。父卒因悲伤过度而致半身瘫痪,故改名风,号半人。嗜书,藏书丰富,可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媲美,曾谋筑“二老阁”以贮之。善书,工诗,深得黄宗羲赞赏。著有《寒村诗文集》等20多种。《浙江人物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有郑溱、郑梁父子小传。
二老多有相似处
郑梁谋筑“二老阁”藏书楼的宏愿是由儿子郑性完成的。郑性同为黄宗羲学生,乾隆六十年(1736),郑性建“二老阁”于慈城半浦,将本家和黄宗羲两家著作、藏书汇于一处。“二老阁”意为纪念黄宗羲与祖父秦溱,成一时佳话。
虽然郑溱没有黄宗羲有名,但二老多有相似之处:除了爱茶之外,二老寿数相同,均为86岁,只是郑溱晚黄宗羲两年,这在古代已属高寿;二老均著作等身。最为重要的是,二老均为反清志士,虽然郑溱没有像黄宗羲那样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但他拒绝出任清廷官员,拒绝与仕清而显达的故旧交往,同样显示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老志趣相通,意气相投,春天隔山采茶,应该有茶事方面的唱酬,遗憾的是,笔者尚为发现这方面的诗文,否则当是宁波乃至中华茶文化的瑰宝。
立夏采茶留诗篇
除了《家人夜制新茶》,郑溱还留有茶诗--《立夏日辽舍收茶》:
春尽寒过暖气蒸,绵衣才卸葛衣承。
雷声隐隐平林绿,日影咙咙乳雀应。
花到夏来开易落,人于老去醉无朋。
深山一雨茶芽长,收焙还夸七碗灯。
此诗记载了诗人立夏日到深山采茶的情景和由此生发的感慨。辽舍为鄞县古村名,现属鄞州横街镇,已更名惠民村。地处深山,海拔500多米,据说原名獠猞,寓意常有野兽出没,还用过暸舍、聊沙等村名,建国后为纪念在解放战争期间英勇牺牲的当地村民郑惠民,始用今名。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上桃花始盛开”。山高地寒,不要说古代立夏采春茶,当代亦如是。如笔者家乡全国名茶产地宁海望海岗,海拔900多米,每年都是立夏前采名茶,立夏后采大宗茶。
辽舍距慈城20多公里,需要翻山越岭,可见爱茶的诗人是下了决心去深山采茶的--路途遥远,当天很难来回,需要在山民处借宿。
立夏采茶,诗人触景生情,生发出很多感慨:夏茶易老,夏花易落,老者无能,连喝酒也少了朋友,好在还有“七碗”清茶可以长相伴。
郑梁与父亲同有爱茶雅好,也曾去辽舍一带采制新茶,有《辽舍采茶》诗三章为证:
其一
手制名茶冠一方,龙潭翠与白岩香。
犹疑路远芳鲜减,辽舍山中自采尝。
其二
鲜茶出箩蕙花香,剪取旗先摘去枪。
猛火急揉须扇扇。半斤一夜几人忙。
其三
炒青渐向镬头干,灶冷灯昏仆已鼾。
壁外乳泉流不绝,一声鸦过报更阑。
诗句描写了辽舍山茶的优异品质和采制茶叶的艰辛。龙潭、白岩均为附近的山名,与辽舍一样,古时多有野生茶。郑溱父子同为辽舍茶吟诵,堪称佳话。据了解,当地现有茶园300多亩,可惜当代人已不了解这些历史。笔者建议当地用好这一茶文化资源,多宣传郑溱父子茶诗,如印在包装上,用以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