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的最后一茬棉花,已摘过整整一个月,天气已逐渐变冷。
比天气更冷的是棉市。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山东省纺织业出口萎缩,进而影响到棉花收购市场,使山东省棉市提前进入“严冬”。
籽棉价格一路下滑
10月本应是棉花收购的高峰期,但今年10月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一片萧条。与去年同期相比冰火两重天。
据山东省棉花协会调查,德州地区到10月底收购量仅占产量的25%左右,而往年的比例在40%以上;菏泽地区情况更严重,到10月底绝大部分收购企业还没有开工,许多已开工的企业也是收收停停,因为价格一直在跌。武城、惠民、嘉祥等地籽棉价格最初收购价格为3元/斤,近日收购价格跌落到2.4元/斤左右,有的甚至在2.3元/斤以下。而去年价格是基本稳定在3元/斤左右。武城等地的棉农感叹:“这个价格连成本也不够,还不如种粮食。”
虽然对棉价不满意,但由于担心还会继续下跌,部分棉农也只能无奈出手。
纺织用棉大多省外采购
说棉花不能不说纺织。
据山东省棉花协会会长郭明泉介绍,今年全省植棉面积1420万亩,比去年增加10万亩,棉花总产在100万吨以上,而山东省用棉约在400万吨,纺织用棉大多外省采购。
郭明泉说,山东纺织业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07年纱产量达到了560.96万吨,9年间增长了近9倍。近年山东省纱、布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近几年来,依托原料等各方面的优势,山东已迅速崛起了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汇能力强、拥有一流先进设备的纺织企业,全省棉纺织产业已走上了集群发展的轨道,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魏桥、即发、如意、鲁泰、兰雁等纺织服装园已颇具规模。
在纺织企业呈现集团化发展的同时,一批小规模的纺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全省有一部分县(郓城、夏津、高密等)的纺织企业数量众多,纺纱能力超过100万纱锭,纺织行业已成为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以郓城县为例,截至2007年底,全县共有棉纺织企业193家,最大的纺织企业是10万纱锭,小厂只有几千纱锭,以生产低支纱为主,2007年全县纺织企业上交税收占全县税收近一半。2007年度,在全国纺织行业遭遇诸多困难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山东纺织企业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进入2008年后,全国纺织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资金短缺、产品出口不畅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金融危机更让纺织企业雪上加霜。未来趋势,现在还难以预料。
郭明泉分析,基于山东纺企在前些年已形成的产业成集群、设备和技术整体上比较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山东的纺织企业将居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只要经济大环境不出现重大变故,年度棉花需求量将可能正常,棉市有望回暖。(李剑桥 李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