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国安防行业发展呈现两大趋势

本报记者 王凯山

  图为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现场。 王凯山 摄

  12月10号,记者从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中国安防国际高峰论坛”上了解到,我国安防行业发展呈现了安防技术服务领域扩大、安全报警服务社会化两大发展趋势。

  据了解,传统的安防科技更加注重“财产安全”,仅能提供报警服务。针对我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社会问题这一现状,有关科研机构与公司共同研发了集报警服务与呼叫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位与会专家举例说,当家中老人摔倒时,家中的报警系统不仅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还能自动拨通相关的信息平台,由工作人员与摔倒的老人对话,在第一时间调集老人附近的救援人员,还能及时进行心理安慰与疏导,避免其它意外发生。这项技术的推广有望将传统的报警服务注重“财产安全”延伸到关注“生命安全”,将安防技术的服务领域从银行、博物馆等传统部门拓展到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更广的服务领域。

  此外,记者了解到,尽管当前国内报警中心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是发展报警服务业,利用社会资源减少公安资源的支出,并使一部分客户享受有偿安全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另一大发展趋势。

  据了解,当前私人用户享受有偿安全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安防行业盈利的重大来源。我国在报警行业与保安服务业有效结合方面刚刚起步,但是发展势头良好。据与会的湖北省安防协会的鄂安谢介绍说,长阳县警方与保安公司筹资建立的联网报警系统,不仅能作为110报警系统的有效补充,还能对有害气体、火灾等进行自动报警。由于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短短两个月,加入该网的住户和商家就从80多人达到千人。鄂安谢指出,将技术防范与人力防范有机结合的社会公共安全报警服务行业,未来将会持续发展,前景乐观。


“我们就要质高价低的产品”

  12月10号上午,带着问题参观展览的李宝所先生,在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上找到了答案。

  李先生家住北京广安门,多年来一直从事安全防范工作。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如何提高安防功效,解决小区、仓库等公共设施周边,监测设备漏报陌生人问题?另一方面,安防产品价格一直处在一个较高的价位区间,能否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所接受的问题也在困扰着他。为此他一大早就赶到国展中心,

  给李先生答复的是一家深圳公司,其负责研发的陈先生介绍,针对之前用户所反映的一些安防设备的技术问题,他们开发出了全天候多功能安防科技产品。

  他一边演示一边向李先生介绍,相关产品能够在小到住宅大到博物馆、仓库、超市等各种场所应用,可以有效防范起火、煤气泄漏等各种安全隐患。针对一些盗贼从窗户入室盗窃,他们这套产品的门磁功能能够在他人以非正常手段开启门窗时发出报警声。他还特意介绍产品具有的“防震动”功能,当家里的保险柜、古董文物被移动时,这种产品就能发出刺耳的铃声,一方面起到震慑窃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报警。文物越珍贵,这项产品的灵敏度越高,最高防范等级达到八级。

  陈先生进一步介绍这套报警系统,还能针对客户的不同使用状态进行相关配置。外出状态:针对客户外出,将家里的全套报警设备统统打开,如果发现有人非法侵入或者煤气泄漏、火情产生时,能够通过设备终端预存的电脑芯片,自动播打主人的手机进行报警;留守状态:主人在家中做饭产生的油烟不会触动警报,但是如果有外人闯入则会及时报警;门铃及报警系统:当老人在家摔倒或者家人在室内受到外人攻击时,按一下功能键,即可将信息及时发向预存的手机号码及固定电话。陈先生强调:”终端最多可以存储家人、小区保安、派出所等六组电话号码。“

  这家公司负责市场开发的廉先生,接过话头向李先生强调,目前市场上类似的安防设备低端产品仅仅售价四百元,高端产品则要价三万多元。问题在于,低端产品属于无品牌的伪劣产品,基本起不到防范作用;高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但是因为价格原因又很难推广到普通百姓家庭。对于这个市场空白点,他们决定抢占市场先机,从研发、测试到产品推出,前后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价格定位在三千元左右,但是产品功能跟其它各档次产品相比,有自己的特色。

  “现在人们安全防范的意识增强了,我们就需要质高价低的‘守护神’。”李先生笑着离开,又到其它展馆“淘金”去了。

  (王凯山


>>记者手记

一点遗憾

  热烈,走进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就感受到了人气的旺盛,诸多知名品牌的聚首,观众的络绎不绝,都在证明着组委会的宣传不虚:安防展是继汽车展、服装展最受欢迎的第三大展会。这冬日里的“暖阳”说明,公众安全正受到整个社会层面的重视。

  报警、遥控、对讲、救护……各种产品的展台前都不乏咨询者,他们对高科技安防产品表现出的极大兴趣,让每一个厂家的信心膨胀; 红外、无线、探测、视频……诸多专业术语被身着正装的技术人员解释着,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着我国安防产品的品质提升速度,应该说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好像少了点什么?

  公共安全,其主体毋庸置疑的当然是大众,为何难见普通观众的身影?展览为推销产品为目的,当然无可厚非,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全民的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应当更有意义。 

  (本刊实习记者  田时雨  刘胜斌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