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像土一样朴实 像金一样珍贵
——记2008年度何粱何利基金奖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教授李生秀
本报首席记者 阴剑锋

  李生秀教授近影

  金秋10月,72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生秀荣获2008年度何粱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骄傲一生的荣誉,然而在荣誉面前,李生秀教授却显得淡然,他说:“国家和社会对我工作的肯定,这是对我的鼓励,我在想还有多少事我要继续去做。”

  认识李生秀教授的人,都会因为他做人做事的朴实而被深深感染。这个说着一口陕西话的老教授,很少有人知道他通晓英、法、德等多国外语,在学术领域,他的勤奋与成就,也让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有一位学者这样评价年逾古稀依然辛勤耕耘的李生秀:他的人格像土一样朴实,他的成就像金一样珍贵。

  何粱何利基金奖是一项旨在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是对于中国科学家的一项个人成就奖,基金成立十多年来,在农学方面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为数不多,此次李生秀教授获奖也是农学界的一大荣耀。

  40多年来,李生秀教授对旱农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的水肥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了氮素循环理论,提出了通过调控作物内源及外源因子提高氮素利用新途径,奠定了高效施氮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建立了旱地高效施肥体系,提出系列科学施肥方法和肥料在作物生长期中的合理分配,提出的保肥增效的复混肥生产技术、微量元素的螯合冲灌技术,有效提高了肥效。

  李生秀教授构建了我国西北旱地以水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及实践体系,出版专著11 部,论文400多篇,其中英文50多篇。撰写的《中国旱地农业》(Dryland Agriculture in China)英文专著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一本全面系统的旱地农业著作”。

  15年“旱地征程”

  150万字,即使对一部中文专著来说也可谓博大精深,而用英文出版则更令人惊叹。2007年,李生秀教授历时15年撰写的《中国旱地农业》(Dryland Agriculture in China)英文专著出版。

  《中国旱地农业》融旱农学与生态学研究于一体,系统论述了中国旱农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制约中国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土壤营养管理和水资源治理;栽培中涉及的作物调配、种植方法、作物抗旱等内容。深刻分析了旱地社会与经济、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问题,指出了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1988年,李生秀撰写的“Soil water management on drylands” 被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旱农会议接受,并受大会资助赴会在水分管理分会作报告,此论文主要论点被“Reporeur’s Report”引用。由于旱地农业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2000年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织织撰写《旱地农业》(Dryland Agriculture)专著时,特约李生秀撰写《东亚旱地农业》一章。这是我国农业科学家被邀请为美国三个农业学会组织编写的多种著名专著中为数甚少的作者之一。

  在系统总结旱地农业研究方面已有丰富积累的李生秀并没有满足,他决心要写出一部总结中国旱地农业学术研究成果和丰富经验的专著。1990年开始,李生秀就着手开始准备。他利用外出开会、考察时间收集资料和照片, 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我国古代典籍,间断撰写了部分章节,但一直未能成书。从2002年到2005年,彻底退休的他,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写书了。旱地农业,说起来简单的四个字,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如何做到对浩瀚资料的取舍、安排,他苦苦思索、认真研究。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深居简出、昼夜伏案,每天工作近20小时,所有书稿自己一词、一句录入计算机。为了确保语言的准确,李生秀请美国、加拿大朋友和外籍教师帮助审阅核对。为了确保专著质量,他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引文3000篇(本)以上,凭借深厚的农业科技英语功底,文稿从开始到正式出版,反复修改,共改了十六七稿。

  风雨15载,多少不眠夜。李生秀教授就这样用一个科学家的执着与严谨走过了自己一段艰辛而珍贵的“旱地征程”。

  “一本非常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

  《中国旱地农业》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曾担任过美国土壤学会主席、美国土壤学会会刊主编、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旱地农业学院院长、著名农业教授B.A.司徒华评价:该书“以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分析了中国人民多个世纪以来在生产粮食和纤维方面的成果”,是“一本非常全面系统的旱地农业重要著作”。

  著名旱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评价:“专著涵盖了旱地农业的各个方面,在理论阐述上深入系统,与实践结合上针对性强,从书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来看,迄今国内尚无此类专著问世。视野开阔,面向未来,它的出版将有助于把我国旱农研究和实践的独特经验介绍到国外,从而促进旱农事业的国际交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李靖教授评价:“专著对总结我国旱地农业历史、促进我国旱地农业发展、彰显我国旱作农业文明,以及奠定我国旱地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基础,无疑是一重大贡献。开创了系统地把中国旱地农业技术介绍到国外并与国外农业科技界进行全方位交流的先河。书中提出的发展旱地农业的思想和战略性见地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旱地农业发展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当亿万农民正在努力摆脱“靠天吃饭”的农业困局时,作为一位农业科学家,李生秀正在自己科技报国的道路上不断跋涉。他生于农村,和所有农民一样有一个远大的丰收梦想,为了这个梦,他将继续在自己的天地间俯首耕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