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所面向的客户群体比较复杂,既有农户,也有中小企业,既有个体工商户,也有合作经济组织等等。另外,在边疆地区,农村信用社还要向牧民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多种类型、需求不同的客户群体,农信社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差别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和实践,他们认真研究不同客户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重点支持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种植、农畜产品流通和加工增值、农牧业产业化、农牧民教育和消费需求、扶贫开发六大领域,为内蒙古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2005年8月—2008年8月,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 1558亿元,其中投放农牧业贷款1104亿元,占各项贷款投放的71%,支农贷款投放量占全区金融机构的90%以上。
突出支持重点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信社在支持农村种养殖业发展中,应明确扶持重点,科学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信贷支持来引导种养殖业的科学化发展。
根据牧区发展实际,内蒙古农信社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以种养结合的农牧户为重点,支持养殖专业村、专业小区建设,支持推广奶牛、肉牛、肉羊、肉鸡、蛋鸡等模式化饲养和“四良四改”养猪模式,提高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和效益。
重点支持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饲草饲料和蔬菜生产,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种植、避灾减灾农业和设施农业建设,确保种植业增产增效。
积极支持农畜产品的流通,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支持各类农牧业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大力培育活跃于城乡之间的经纪人队伍。大力支持从事乳、肉、绒、玉米等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民营经济发展。
围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确立的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料饲草(沙产业及特种生物资源)六大主导产业,农信社以农牧户、专业大户、种植养殖小区和规模化、规范化的种养殖企业为支持重点,积极推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创新服务手段
在强化重点服务,分层次提供差别化服务的探索中,农信社还应在服务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服务的科学有效。
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为例,为全面提高服务农牧民水平和能力,强化社会监督,2006年以来,该区农村信用社推行了“阳光放贷”模式。各地农信社以设立信贷服务大厅、村组集中送贷、社内集中办贷为主要服务方式,公开贷款政策和制度、公开贷款发放程序、公开信贷服务人员、公开业务办理时间,初步建立起了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流程规范、手续严密的“阳光放贷”模式,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搭建起了良好的社会监督平台,有效促进了全区农村信用社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的同时,还应高度关注社会民生,努力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使金融服务真正地惠及百姓。
积极发放涉农补助资金,推动惠农政策落到实处。2007年,为解决涉农补助部门分散、信息不共享、中间环节多、服务效率低、兑付成本高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在农村牧区推行财政补贴农牧民资金惠农“一卡通”,即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各种惠农惠牧补贴资金,以转账方式直接转入农牧民补贴户个人专项存折(卡)账户。该区农村信用社主动请缨,与有关部门共同承担起了“一卡通”发放工作。截至2008年9月末,共为 55.2万户农牧民发放惠农补助14亿元,使农牧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积极支持生猪产业发展,推动菜篮子建设。2007年到2008年9月末,内蒙古农信社累计为生猪养殖户和企业发放贷款4.4亿元。得到贷款支持的养殖户21119万户,饲料加工企业 177个,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0个,仓储、运输、销售等企业59个,农信社贷款支持的养殖户、养殖企业生猪存栏达63.88万头。
积极发放助学贷款,推动“圆梦工程”。自2006年以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发放财政贴息助学贷款 13133.15万元,帮助21180名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225.6万元,助学贷款累放额达到15358.75万元,使23328名贫困学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积极支持下岗人员再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2006年以来,累计投放再就业贷款3.2亿元,支持2.3万名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和自主创业。
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2006年以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4.5万户,共232亿元,小企业贷款户数在全区金融机构中位居第一位。2007年,内蒙古8家旗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被评为内蒙古银行业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示范单位,其中元宝山农村合作银行被中国银监会授予“2007年度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称号。